烟台心理咨询,烟台青少年心理咨询,烟台心理咨询师,烟台心理医生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活动 » 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现场讲座稿)
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现场讲座稿)
作者: 来源: 日期: 2012-11-15 点击数: 609


育儿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有些人是幸运的,有了困惑就遇到了“及时雨”。当我们在孩子的笔下是“母老虎”的时候,当我们在孩子笔下演绎着“河东狮吼”的时候,每一个家长都会无奈地说:“我也想快快乐乐的陪伴孩子的成长!我也很想有这样的幸运,在困惑的时候能遇上高人指点迷津!”
  
  今天,咱们“及时雨”终于来了,她是何许人也呢?她就是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师——周瑾。烟台广播电台特约心理嘉宾,《齐鲁晚报》心理专栏专家,《优生宝宝孕妈咪》特约心理专家。
  
  她是我们相约二群的热心博友。她是我们相约群所有博友的“及时雨。”2012年11月12日下午两点,美女周瑾老师将告诉我们:如何快乐陪伴孩子的成长!有一种亲子关系如同朋友,有一种亲子关系如同闺蜜,这样的亲子关系我们想拥有吗?如果想,还在等什么?把你心里的困惑写下来!把你的工作安排好!把你11月12日的下午交给相约群!我们共同期待周瑾老师的精彩讲座!
  
  讲座主题:如何快乐陪伴孩子的成长
  
  讲座时间:11月12日下午2点
  
  主 讲 人:心理咨询师周瑾
  
  主 持 人:南通博妈
  
  为了活动能顺利进行,请大家一定要看清下面的要求:
  
  1、如果你在孩子成长过程有问题和疑惑,请在本博文下面跟贴,我们将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向周瑾老师统一提问,特请周瑾老师给予回答。提问截止时间11月9日16点。
  
  2、在讲座进行的过程,请所有群员不要发任何链接,不要发图片,不要说一些与讲座无关的任何话语。敬请大家保持讲座的连续性,保证讲座顺畅进行。
  
  3、在讲座开始后,请大家自觉调整自己聊天的文字大小和颜色,保证所有参与讲座的博友都不要与周瑾老师和管理员的文字颜色相同,以方便大家阅读与理解。
  
  4、未尽事宜,请大家在讲座开始之前及时与我沟通。在群内点我的名字进去就可以了。
  
  5、本次讲座,二群主讲,将由南通博妈主持、乐爸和卓爸负责维持秩序,诺妈、宣妈、亮妈、珊妈、兔妈等负责转播到一群、三群。
  
  热诚欢迎各位编辑、老师、热心家长与我们商谈讲座事宜。
  
  ≡≡≡≡≡≡≡≡≡≡≡≡≡≡≡≡≡≡≡≡≡≡≡≡≡≡≡≡≡≡≡≡≡≡≡≡≡≡≡≡≡≡≡≡≡≡≡≡≡相约在成长的路上群为纯公益QQ群,是为大家交流育儿经验而建的。聊天主题是育儿、教育。本群成员以杂志编辑、大中小学教师、孩子家长为主体。热诚欢迎符合以下要求的家长加入,共同探讨育儿经验,让孩子们相约在成长的路上。
  
  相约一群:202072430(小学群500人满)
  
  相约二群:138909506(小学群500人满)
  
  相约三群:230888717(小学群 500人)
  
  相约四群:183740489(中学群 200人)
  
  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现场讲座稿)
  
  主持人南通博妈:为人父母在聊天的时候最喜欢聊自己的孩子。优秀的、勤奋的、调皮的.......孩子们千姿百态走在自己成长的路上。前几天有个孩子感冒发烧,妈妈就我和我说:“其实这一刻只要孩子健康,成绩算什么?三好生算什么?”我笑而不语,这位妈妈才说:“可真的感冒好了,又不这么想了。人总是这么矛盾。”是啊!没有一个父母不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的,这健康当然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既健康快乐又成绩优异,当我们在孩子的笔下是“母老虎”的时候,当我们在孩子笔下演绎着“河东狮吼”的时候,我们又会无奈地说:“我也想快快乐乐地陪伴孩子的成长!我也很想在困惑的时候遇到“及时雨”指点迷津!”今天,相约群请来了咱们的“及时雨”,她就是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师——周瑾。烟台广播电台特约心理嘉宾,《齐鲁晚报》心理专栏专家,《优生宝宝孕妈咪》特约心理专家。
  
  有一种亲子关系如同知己,有一种亲子关系如同闺蜜。今天的讲座周瑾老师将用她工作中遇到的实例来告诉我们如何陪伴孩子的健康成长。下面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来欢迎我们的美女周瑾老师。
  
  主讲人周瑾:感谢相约群,感谢乐爸给投提供这样有益于教育、有益于孩子成长的平台,可以让我把多年来心理学上的一些经验传递给各位期望成长的父母们。心理学本身很难用“方法论”来概括,同样的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这些微妙的差异中,就会显得那么的力不从心。因此,我从不主张单纯的方法论,方法论需要一定的理念作为基础,才能变通,会变通,方法才会发挥作用哦!
  
  我希望能通过这次的讲座,给父母们带来一些对心理教育认识上的变化,教育是父母们的大事业,不可一蹴而就,先从认识开始积累,你也许会变得无师自通哦!本来心理学博大精深,又要结合到教育学的知识,那更需要日积月累的理论学习和经验积累,既然这样难学难懂,不如我们就通俗一点,先通过几个通俗易懂的小案例和小故事,来切实感受一下什么是“心理教育”。
  
  1.两个不同的妈妈,你想成为哪一个?
  
  案例一:挑剔的妈妈
  
  今年高考之前,小惠带着妈妈来找我做咨询。常见父母拽着孩子来,孩子主动带父母来见咨询师的真少。一进门,小惠的母亲就很不情愿的样子,絮絮叨叨诉说自己一个人带着小惠多么艰难的走过来,虽然平时要求严格些,也是为了孩子以后好。
  
  小惠一脸无奈的表情,看起来很疲惫。我问妈妈:“您的女儿优秀吗?”妈妈先是自信的抬头看着我,说出来的话却与神情极度不符。妈妈说:“女儿不错,但是还不够好。”可见这位母亲平时就很吝啬于表达赞美。后来的谈话内容让我都觉得压抑,这位妈妈十分挑剔,遇到问题总要别人认可她的想法,想要得到这位妈妈的认可,真的难上加难!这样的家庭关系里,母亲就像法官,错了打手板,不允许再犯。小惠犯了错误,妈妈就会一直念叨,一直到小惠脾气大爆发,妈妈又会质问她怎么可以对长辈这么没礼貌,于是问题叠着问题,小惠几度想要离开家出去租房子复习功课,但是妈妈不同意。眼看高考就要到了,小惠已经觉得很难承受。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家长,可以反思一下,这种教育方式是否适合你的孩子呢?还有其他方式吗?我要求母女换位3天,妈妈和女儿调换位置,相互扮演对方平时的样子。口头协议是如果妈妈能成功扮演女儿的角色并毫无怨言的度过这三天的考验,从今以后小惠就要听妈妈的话,母女都信心十足的答应了这个挑战。三天后再次见面时,小惠满脸灿烂,妈妈表情谦虚很多。如我所料,母亲体会了女儿的感受,女儿也体会了母亲的心。我们一致的认为,是非对错比起母女关系来,就不那么重要了,关系是一切的基础,包括教育。
  
  案例二:甜言蜜语的妈妈,教育高手!
  
  我的一位朋友,儿子15岁。那天我们一起吃饭,儿子在饭桌上闹情绪,原因是最近作业太多了!儿子说:“老师怎么总是布置一些不用脑子的作业给我们做啊!真浪费时间!”如果换成您是孩子的妈妈,您会怎么回应孩子呢?有的妈妈会正儿八经的说:“孩子,老师布置的作业,别的同学能完成,你怎么就不能呢?不要搞特殊啊!”或者指责孩子说:“老师那是对你们好!你都会了吗?你要是都会了怎么不考满分!还嫌作业多,别的同学怎么都不嫌!”结果会怎样呢?孩子会乖乖的收起情绪,乖乖的完成作业吗?我们看看这位高手妈妈是怎么做的吧!
  
  我的朋友赶紧放下手里的筷子,搓搓孩子的脸蛋,疼惜的说:“累着宝贝儿了是不是啊?这可怎么办呢!来,妈妈给夹一个儿子最爱的大鸡腿儿!”孩子的表情立即变了,变得不好意思起来,呵呵的笑着。妈妈这边还没完呢,妈妈夹完鸡腿儿接着说:“要不要加夜宵给你补补身体啊?最近这么累,要吃的好心理才平衡呢!儿子,说吧,吃什么!妈妈都给你做!”儿子已经开始想要吃什么了,那个作业多多的问题已经消失不见。
  
  这就是教育的高手,知道先抓住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再回头看问题的时候,也许问题已经不见了。别急,还有下文,回到家,这个甜言蜜语的妈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甜言蜜语,给孩子做了好吃的夜宵,并且陪儿子做作业到11点多。我跟孩子聊天的时候,孩子常常笑眯眯的说妈妈是个甜蜜蜜的妈妈,但是妈妈并不宠惯我,因为她总是让我觉得困难并不是那么难。
  
  总结:心理学发现,成功的教育要建立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亲子关系是决定教育的关键,与父母关系好的孩子,每当遇上问题,都会更加安全的度过难关,这样一来,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主持人南通博妈:这个案例好像是给我写的呢。我一直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讲座结束后我一定好好反思。
  
  2.班主任告状,家长该如何应对?
  
  案例三:妈妈是老师的跟班
  
  莉莉刚上初中二年级,成绩中游。妈妈说莉莉最近总找各种接口不上学,有时候头疼、肚子疼,有时候是早上睡过了头就干脆不去了,连续一个多星期,现在还在家里。因为孩子不愿意出门,我们决定上门咨询。父母主动请假配合咨询,莉莉起初非常抵触,一句话也不说,用沉默对抗着我们所有人。妈妈和爸爸一直在想办法让莉莉跟我们聊起来,可是徒劳。这种孩子是习惯了用沉默表达抗议的,我们越让她说话,她的抵抗就越大。我主动表示父母不需要孩子张口,剩下的时间我们几个聊聊就好了。莉莉还是坐在原位,听听我们说的对不对。就这样,孩子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主动开始纠正父母的言语,说妈妈是老师的跟班,只为老师着想,好像妈妈跟老师是一伙儿的!爸爸平常就很沉默寡言,莉莉是学会了爸爸的方式,来对抗妈妈的唠叨。心理会谈持续了2个多小时,最后变成了孩子说,我们听。
  
  孩子总是在学校遇到各种问题,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第一个想要诉说的人总是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如果妈妈不是“妈妈”而是“老师”,那就等于把孩子向你敞开的心门关掉了,同时也把受伤害的内心一并关在了里面,本来妈妈可以抚平的伤痕,却被放在一边不被关心,而是不停的批判孩子,要求孩子去上学。这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和负面情绪,作为莉莉的妈妈,把孩子抱到怀里,心疼的抱一会儿,并表示相信孩子自己能处理好这个问题,这样下来,莉莉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心疼,反而变得坚强起来,安慰了妈妈很久,并表示自己能应对这个困难,让妈妈看着。第二天,莉莉就上学了,晚上回家,妈妈做了一大堆好吃的,莉莉还是觉得老师很讨厌,妈妈答应莉莉陪同她一起去学校跟老师谈一谈。最终,母亲回到了母亲的角色里去,孩子从妈妈爱力找回了平衡感,并鼓起勇气克服了心里的困难。
  
  有的父母会问,如果不帮着老师说话,那孩子会不会更加放纵自己,针对老师呢?这是另一个问题,厌学是厌学,能否理解老师是下一步该做的事情,家长们总是急于解决问题,把多个问题拧在一起,反而会乱了阵脚。第一步,做父母本身,给孩子理解和关爱;第二步,等第一步做好了,再告知孩子老师的立场不同,因此老师看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同时老师也是个普通人,有自己的性格,如果因为不喜欢某个人就放弃自己本应该拥有的,那岂不是很傻吗?给予孩子尊重和理解是父母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基调,如果这个基调变成了说教和责问,那估计无论你怎么说,孩子都不爱听,这样就没办法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莉莉的妈妈是个聪明的妈妈,她很快就掌握了我教她的赏识教育方法,把原本咄咄逼人和尖锐的性子收了起来,既做了好妈妈,又培养了孩子的心理成长。
  
  有的家长反应说老师给了很大的压力,这是正常的,作为父母,我们自然要默默的承担更多,让孩子学会我们的方式,去承担我们应承担的那份责任吧!
  
  主持人南通博妈:这个案例非常受益。如果孩子上学的时候面对的是老师,回来的时候面对的还是“老师”,确实会产生逆反心理。我们作为家长,做好家长的角色吧!
  
  3.内向的孩子能不能变得外向?
  
  答案很明晰,能。很多成功的例子,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有没有小时候内向,长大了却成为管理层或者业务精英的人?我们的同学,在一起上学时不言不语,现在却落落大方热情好客。本性难移是句老话,但性格的养成也只是习惯的积累和价值观念的固化而已,只要我们培养孩子新的行为习惯,重塑孩子新的价值观念,内向变外向,真的太容易了!
  
  外向孩子的特点是信心、友爱、分享。内向孩子需要更多鼓励的眼神和赞美,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宽容,需要更多的机会与人分享。家长们可以常在外人面前夸奖孩子,让孩子在外在世界里不停歇的得到认可,不必非要孩子本人参与到我们的社交活动中去,只要我们的孩子在身边,就不要忘记去肯定他!例如两位家长都带着各内向的孩子去朋友家吃饭,饭桌上两个孩子都很沉闷,一言不发,只低头自顾自的吃东西。这种情况,第一位家长这样说:“宝贝,你今天在饭桌上表现的真好!因为妈妈发现你一直很有礼貌的在吃饭,不要妈妈照顾,你长大了啊!”第二位家长这样说:“我带你到别人家吃饭,你怎么只顾着吃,一句话都没有!这样还不如不带你!好像好几天没吃饭似的!”这两种说法,请你猜想一下,再有这样的聚餐时,哪一个孩子会更愿意跟随父母参加呢?
  
  想让孩子充满自信吗?真心的欣赏好的部分。想让孩子改掉不好的行为吗?忽视这种行为。每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都极尽所能的赞美和鼓励。想让孩子有爱心吗?除了要让孩子直接的感受你的爱,还要让孩子看到你对其他人的奉献和分享。上行下效永远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主持人南通博妈: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学会赞美自己的孩子。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让我们的孩子是个充满阳光活泼快乐的孩子。
  
  4.怎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最喜欢问这个问题的父母,他们给我力量,我能深深的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爱,关键是这种爱的方向是安全的。有效的亲子沟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如果你的孩子什么都跟你说,与你无话不谈,请放心,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经历一些困难,不同的是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好的亲子关系是充满了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无论遇到任何问题,孩子不会孤军奋战或独自逃避,只要孩子肯向父母求助,问题就不会扩大,这样就可以放心了。
  
  提三个建议:孩子说话的时候不打断、不修正、不否定;孩子说完了之后,要表示好奇和尊重,才会有更深层次的交流;孩子不说话的时候,不追问、不指责、不焦急,告诉孩子,需要爸妈的时候,爸妈随时恭候。
  
  至于如何纠正孩子片面的思想观念,需要把握一个原则:先肯定,再提出见解,并及时的询问孩子对你的意见的看法,以表示对孩子的尊重。
  
  主持人南通博妈“孩子说话的时候不打断、不修正、不否定”说得太好了。这点,我还需要继续修炼。
  
  5. 早恋小孩儿的教育引导?
  
  哇哦!这个问题太敏感了!一般的家长都觉得非常难以下手!怎么办呢?是决绝的禁止,还是温柔的提醒?或者还有别的办法吗?
  
  孩子恋爱实际上是件好事儿,大多数家长的焦虑不是能否恋爱,而是恋爱带来的改变,例如学习成绩下降、在学校造成不好的影响、发生性关系等。假如谈恋爱的孩子不会影响学习、因为喜欢对方而更多的要求自己、保持适当的距离。我们还要担心什么呢?
  
  心理咨询师常常见到因强硬阻止孩子恋爱导致的各种局面,例如“痛苦分手”后的自残、离家出走、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这样看来,似乎家长的禁止对于孩子的伤害会更大一些。因此,要用合理的方式引导恋爱中的儿女,是时代爸妈们的艰难课题。
  
  我建议家长们好好的利用孩子们的心理特点采取策略,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状态是“我是特别的、我喜欢挑战”。如此一来,拧着阻止不如温柔的引导,父母要开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课程,最好能买几张书店的性教育碟片给孩子看,用坦然的心态告诉孩子:“你长大了,要知道保护自己和保护心爱的人不受到伤害,这才是爱的真谛。”
  
  有个性的女儿喜欢上一个痞子性格的男同学,妈妈无奈极了,甚至彻夜失眠,怕自己做不好工作反而让事情更坏。怎么办呢?首先,掌握情况:表示对这个男孩的好奇,以八卦的姿态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妈妈套完了女儿的话,千万不要原形毕露的说:“哈哈!终于让我问出来了吧!你果然早恋!明天我就去学校找这个男同学!”这样的后果很严重。妈妈要对男孩表示欣赏,对女儿表示理解,再争取与女儿深刻的聊一下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话题,了解女儿这次恋爱的心态。其次,家长切忌:否定孩子喜欢的人。邀请男孩周末时到家里来吃饭是非常聪明的做法,饭桌上,妈妈表现的比女儿更喜欢男孩,夹菜、倒饮料、大夸特夸。结果是,女儿开始对男孩失去兴趣,因为妈妈都喜欢,那就没意思了。
  
  早恋的孩子确实很多,对此,我通常会向家长朋友们提出以下要求,这里仅供参考,因为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个别的,很难一概而论。
  
  1. 对孩子进行直白的性教育,以坦然的心态。
  
  2. 认同孩子的爱情观,才能了解更多孩子的内心世界。
  
  3. 不反对的态度不代表支持,以此来表示尊重,并保持了家长的权威地位。
  
  4. 爱护孩子不是替孩子做决定,而是让孩子自己明白怎么做出明智的选择。
  
  5. 不打击孩子的尊严,是为了以后孩子在适婚年龄可以顺利的结婚生子。
  
  6. 随时跟进孩子的恋爱进度,发现有成绩下滑或者越矩行为时给予提醒,才是时代爸妈的明智做法。
  
  7. 做好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不要因为恋爱而伤到孩子的自尊心,这毕竟是青春期发展的正常心理,我们只要能够洞悉一切,就可以做到掌控局面,洞若观火。
  
  主持人南通博妈:虽然我一直在引导孩子喜欢一个人或者是被喜欢都是一个很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不知道真的遇到有早恋现象的时候会不会这么淡定。今天听周瑾老师的一些话,我明白该怎么做了!
  
  6.关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我们常说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这就是良好的抗挫折能力。而现今有很多家长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不让他们受委屈、让孩子少经历挫折,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本末倒置的。就像孩子要在跌跌撞撞中学会走路一样,成长也要有磕磕碰碰,为了避免过分的伤害,父母们在一旁默默守护,随时准备冲上去拦住大事件导致的伤害,就足够了。
  
  西方流行一句话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也许正是我们为孩子屏蔽的挫折太多了,才使得孩子的成长失去了平衡。发达国家流行一种提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这两种精神是抗挫折能力的核心力量。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并非与孩子的幸福感成正比,那么在适当的物质保证下,要教会孩子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才是这个时代父母们的新课题。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不要把乐观教育理解为阿Q精神,这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能帮孩子度过困难和艰险。
  
  主持人南通博妈:挫折教育会让我们的孩子迎难而上,越挫越勇。我们一定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抗挫能力。博友们,你们和我一样准备好了吗?
  
  7. 孩子是不是品质有问题?
  
  “儿时偷针,长大偷金!”,“你竟敢撒谎!”这些话,你说过吗?如果没有,那就庆幸吧!如果说了,以后就不要再说了。
  
  常常看到家长把孩子的行为归类于品质问题,哇!这真就无意中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且不说是否品质有问题,单单讲改变行为容易呢,还是改变品质容易?如果你已经给孩子贴了某个标签,例如“小偷、不诚实、自私”,这些让人听了无地自容的标签就加固了孩子的问题。要相信你的宝贝儿,她一定是在没有经验没有太多思考的前提下做了对自己伤害最小的决定,这个决定用大人的眼光来看是那么幼稚和不可思议,可是,他们是孩子,怎么能用大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呢?孩子与成年人的思考方式不同,孩子是以感受性为主导,偏感性,看似幼稚。成年人是以理性思维为主导,偏理性,看似成熟。
  
  不要着急,大人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这也正是作为父母的你,在他们成长过程里要逐步传授给他们的。除非你的教育方法用的不合适,否则,孩子一定乐于学习成人的经验,因为每个孩子都渴望长大。
  
  主持人南通博妈:在我们的“及时雨”周瑾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的孩子一定是品质优良的好孩子。
  
  8.教育是授之以“渔”,不是授之以“鱼”。
  
  有不少家长委屈的很,觉得自己为孩子做了那么多事情,结果还是事与愿违,很不理解。教育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要看家长们把教育理解为什么,你是想授予你的孩子“鱼”还是“渔”呢?
  
  在动物的世界里,鸟类的妈妈要让孩子学会飞,而不是背着孩子飞;老虎要教给小老虎怎样捕食猎物生存,而不是把肉放到孩子嘴边;就连一只小老鼠都知道演示给幼鼠们看如何获取食物。自然规律是教育我们如何适应环境生存下去,作为人类,仅仅活着还不够,要活得精彩。如是,压力本身就膨胀了,我们担负的不仅仅是生存的概念,还多了一个“更好”的目标。我常常劝诫过于保护孩子的父母:在安全的时候让孩子摔几跤是为了在危险的时候孩子可以大步地跨过去。
  
  主持人南通博妈:授之以“渔”,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健康快乐的成长,走得又高又远。博友们,把我们的“鱼”收网吧!
  
  9.家有问题儿童?
  
  我给家长们讲个真实的故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在自己的作品中曾描述自己小时候非常淘气,让她最感兴趣的游戏是钻铁丝!抬起带刺的铁丝,从围着铁丝网的院子的一头钻过去,再钻回来。尽管她的裙子被铁丝刮出大洞,短裤也被勾破了,却还依然乐此不疲。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很让家长们头痛呢?
  
  黑柳彻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就因为严重干扰全班同学上课而被迫退学。按照我们的理解,她是一位典型的“问题儿童”。可是,她的妈妈并没有责难孩子,也未曾阻止孩子玩钻铁丝网的游戏。也许你会问,这样被大人“放纵”的孩子,长大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然而,她却成就了自己,成为了日本著名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心理才算健康呢?答案是:把孩子当孩子去抚养和教育。既不强求孩子思想如同大人般符合逻辑,也不要求孩子提前做出言行一致的成熟行为。孩子小时候玩够了,长大了才能安安心心地做大人,小时候未曾体验的东西,长大后有时会以冲动般的行为或异样的举动,去尝试那些未做的事。 所以呢,我建议家长们让孩子去玩儿各种游戏,多多的体验这个世界,作为父亲,带儿子去旅行和冒险,母亲呢,要把女儿的自尊心培养的满满的,不断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信任孩子才是让孩子改变的直接动力,这是临床心理学的宝贵经验。
  
  蒙特梭利曾说过:“儿童对活动的需要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游戏是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必需的营养,孩子今天是一个快乐的小孩,明天就会成为一个快乐的成人。能快乐成长的孩子,心理最健康!
  
  主持人南通博妈:在周瑾老师的心里就是没有谁是问题儿童!多挖掘孩子的优点,让他们向阳花开,健康成长。
  
  10.单亲家庭的孩子该如何教养?
  
  随着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家庭也越来越多。人们似乎已经可以接受离婚这件事情,同时把离婚看得不那么重要了,可是“单亲家庭”这个名词却始终影响这一群体的孩子。
  
  我常常听到有人说,找对象不能找单亲家庭的!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缺少爸爸或者妈妈的孩子,心理一定不健康!这种说法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形势,人们在不断的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同化着,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不容易了,尤其当他们面对婚姻的时候。
  
  心理健康的孩子一般来说,符合这么几个标准:内心有爱、能较好的接纳环境、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客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几条评分下来,能打高分的孩子还是很少。
  
  我起初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时候,心理学学得还不够好,背书本知识背的比较多一些,因此我也曾理论上的以为父母和孩子组成稳固的家庭关系才是良好的关系。改变我想法的是这几年来累积的经验,我接收的青少年个案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占极少的分量。这就是事实,虽然我们想当然的以为单亲一定是有问题的,总觉得孩子缺了父亲或少了母亲的陪伴就会成长歪曲,也许正因为是单亲家庭,所以陪伴孩子的那方父母会更加在意孩子的成长,更加呵护孩子的内心,才使得孩子成长的更好吧。
  
  歌手朱明瑛跟丈夫离婚后自己带着儿子生活,但是她丝毫没有觉得独自带孩子是份苦差事,反而很享受独自包揽孩子的教育大权的快乐,儿子也丝毫没有因为父母的分离受到质的影响,反而非常优秀。
  
  虽然这么说,单亲家庭仍然需要注意很多问题,才能保证孩子的心理成长。
  
  1. 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研究表明,物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2. 让孩子经常参与到亲友圈儿里去感受群体。一个单亲家庭确实是缺失了父母其中一个,本来孩子可以在家庭关系中通过爸爸来缓冲一下妈妈的威严的时候,爸爸却不在身边,使得孩子孤立无援,容易导致深切的不安全感受。经常让孩子在亲友们的环境里感受一下群体,便适当的弥补了这种不足。
  
  3. 单亲家庭的禁忌:父母在孩子面前贬低对方。这个需要解释一下,孩子通常是判给母亲,母亲如果常常在孩子面前贬低孩子的爸爸,或者对着亲友说孩子爸爸的坏话,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状态就会偏激执拗,对两性和婚姻产生恐惧感,甚至形成一个压抑型性格。
  
  4. 带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开心,并且有自己的事情做,同时保持与孩子的内心交流。如果因为担心自己一个人带不好孩子而整天盯着孩子,这样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孩子要么在沉默中继续沉默,要么就会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彻底大爆发。我常见到一类青春期延后的青年,用各种方式让违背父母的意愿,深追究这类人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他们的孩提时代都是被父母关注和约束着长大的。于是终于参加工作了,终于要结婚生子了,这个时候往往孩子不是做了自己想做的选择,而是做了父母们不想要的选择,以此来挣脱父母的束缚,争取独立。
  
  5. 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朋友交际圈,使得孩子能很好的融入社会群体中,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后要讲的是最后两条,妈妈要快乐和鼓励孩子建立交际圈子。这两条一定要结合起来做。因为如果妈妈不快乐、不幸福,那孩子就很难把焦点向外界伸展,孩子会整天背负着妈妈的负面情绪,因为亲情的爱是与生俱来的。就像如果我们看到孩子闷闷不乐,那我们家长就算有很开心的事情去做,估计都会很难投入到快乐的情绪中去。
  
  主持人南通博妈:作为家长,我还是觉得应该尽最大的努力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
  
  11. 面对青春期的小孩,那些言行是禁忌的?
  
  现在的孩子早熟,青春期的起点提前到小学三年级也是很常见的。
  
  青春期是雷区,一踩就响!父母要谨慎小心的跨越这些领域才好。首先是不要强行探索孩子的隐私,例如日记本、翻书包、跟踪、没收手机等。青春期少年要的就是“自我”,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自我空间”。就像狮子成年了要占据领地一样,这也许是动物普遍的习性吧,总之这是个踩了之后后果最严重的雷区。父母们要聪明的避开,并适当的表示尊重,例如不踏入孩子的房间,不再问东问西。这样持续下来,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表达的尊重和理解,自然亲子关系就会更好,心理话说的也更多一些了。
  
  第二个雷区是:使用权威型的语言与孩子沟通。例如:我是你爸!没有我就没有你!这个雷区一旦踩了,孩子就如同暴跳的小倔驴一般,更难管教和驯服,难道您还嫌孩子的叛逆来的不够猛烈吗?一般情况下,建议父母若是发现孩子有叛逆情绪时,默默的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比较安全。以退为进的意思是,把权威型的语言模式改为商量型的语言模式,例如:“你觉得爸爸的这个观点如何啊?爸爸更想听听你的看法。”这样你来我往谈话下来的结果必然是孩子既觉得你这个老爸很民主很好沟通,同时又汲取了你的人生经验,学到了东西。下一次的交流就更加顺畅了,作为家长何乐而不为呢?
  
  限于字数问题,就先讲三个雷区。第三个雷区是“否定孩子”。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像需要施肥的庄稼,这个时期不施肥就没机会了,无法补救。所以家长们切忌否定孩子的任意想法和行为,例如:“你怎么这么幼稚!”这样的话属于哪壶不开提哪壶类型的,越是这么说,孩子越折腾。孩子的想法可以幼稚,因为是孩子。相对来说较为成熟的成年的我们,如果把不住嘴,想什么就说什么,那至少先证明了你不够成熟。肯定孩子,例如孩子想放弃学业去环游世界,父母们先别害怕,先肯定孩子“有思想”,然后用询问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环游世界的时机未到。例如:“孩子,你的想法让爸爸非常震惊!这证明你长大了!你计划好环游世界的路线了吗?需要多少费用呢?需要几年?如果你成功了,环游世界回来后你打算做些什么呢?”往往孩子们只是有冒险的不同寻常的念头,却根本没有计划性和实施的可能性。这样先肯定后询问的方式,既能成就孩子,又能间接的帮助孩子意识到想法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距离。
  
  主持人南通博妈:这三个雷区让我们太受益了。眼看着孩子的青春期要到来,我一天比一天焦虑。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
  
  12.有效沟通的金钥匙是什么?
  
  我常说,语言其本身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当我们给其注入情绪和表情的调味料,才使语言有了生命和价值。
  
  为什么家长普遍存在着与孩子沟通的问题呢?因为我们沟通的对象都同龄或者同辈的人。孩子找孩子聊天,成年人找成年人交朋友,我们很少看见大人去找个孩子交朋友的。因此,每当家长想要理解孩子的时候,几乎都很难跨越年龄的距离。
  
  这期就从实际操作的层面讲讲怎么有效的跟孩子沟通,并借助沟通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与孩子沟通有个前提:以孩子的想法为中心。跟孩子沟通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满足家长们自己的好奇心。不把孩子的想法作为谈话中心的家长,沟通一定是失败的。比如妈妈问孩子:“孩子,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孩子说:“我觉得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以后注意就行了。”沟通到这里,是成功的,因为妈妈问问题孩子回答了,有来有往。妈妈接下来的反应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就会变成这个样子:妈妈说“你怎么能这么想!我告诉你!这件事儿非常严重!不好好反省你以后就完了!”孩子的反应通常是要么反驳,要么不吭声了。反驳还好些,不吭声了怎么继续呢?很多家长常常以自己的想法压迫着孩子的想法,这就必然导致了沟通的失败。
  
  上述例子里的妈妈如果这样回应:“妈妈听你的语气是已经在这次的事情上吸取了经验教训了是吗?”妈妈没有否定孩子的想法,反而是略带疑问的肯定了孩子,让孩子觉得“妈妈对我是信任的,而且妈妈以为我反思过了。”于是孩子即便之前没有反思的想法,也会愿意顺着妈妈的肯定做一下反思,这样就会让妈妈对我的肯定成为真正的肯定。成功的教育者,要明确与孩子沟通的本质是“辅导孩子”的过程。怎样通过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做某些事情和禁止孩子做某些事情,是每个家长的必做的重点难题。
  
  首先,相信孩子可以做出较好的决定。比如上述妈妈的那句话:“妈妈听你的语气是已经在这次的事情上吸取了经验教训了是吗?”这句话就在孩子耍赖不肯面对问题之前,给了孩子一个信任,才有可能鼓励孩子继续与妈妈对话。
  
  其次,相信自己与孩子是平等的。我常常听家长们说,“周老师,我平时就是这么对孩子说的啊,你跟我说的话一样啊。”我说对,为什么我说的话孩子会听呢?是因为心理咨询师与孩子的对话,不会把个人情绪加进来,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的家长就算半个好的心理老师了。
  
  第三,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和权力。我常常对参与团体咨询的孩子们说“你有选择的权利,你可以哭,可以笑。你可以选择被人欺负变得懦弱,也可以选择被人欺负后变得更强大。这是你的人生权利,我对此保持尊重。”这不是句简单的话,而是一种态度,让孩子从话语里听到你的尊重。语言本身是苍白的,只有情绪和表情才使语言有了生命和价值。同样的话,以不同的语气说出来,传达的信息会千差万别。
  
  第四,欣赏孩子的优点,同时有坦然的心态可以接受孩子的缺点。中国传统的教育倾向是“鞭策激励”。家长们的心态是觉得赞扬就会令孩子骄傲,骄傲就会使人退步。这种想法既欣赏不了孩子的优点,又打击了孩子的信心,使孩子越来越没有成就感,变得郁郁寡欢。
  
  第五,相信孩子的未来。你是不是会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你这样下去就完了!就废了!”或者“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这就否定了孩子的未来,同时告诉孩子说“我对你已经失望了!”这种心理暗示会让孩子发生好的改变吗?也许家长们会期盼着孩子因为害怕而变得发愤图强起来。时代不同了,信息时代你还想让孩子产生恐惧感,这很难。我接触的临床个案里面,就几乎没有因为家长的吓唬发奋图强的,反而是因此屡教不改、屡教屡犯、自甘堕落的孩子比较的多。要经常表达说妈妈觉得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定会成为我们的骄傲,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
  
  主持人南通博妈:让我们拿着这把金钥匙一起相约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路上吧。
  
  13.几个观念上的误区
  
  父母要记得,孩子总是处在发展中的。
  
  发展的意思是“变化”,如果把孩子一直当成小孩去养育,那冲突的显现就成为了必然。人生的三个重要时期分别为2~5岁、11~16岁、18~25岁,一般人过了25岁基本就进入稳定状态。父母辈儿的人基本上是稳定的社会人,工作稳定、人际关系稳定、经济情况稳定。这种稳定的局面使得父母较难接受孩子的成长变化,就像我们常常感叹“孩子长得这么快啊!”却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成长也是很快速的。我常常听到许多刚上初中的孩子的父母们感叹说:“小学的时候挺听话的,怎么上了初中就这样了呢!”嗯,其实如果妈妈爸爸会有这番感叹是件好事儿,这正好印证了孩子的心理成长。
  
  一个疯狂的孩子后面,必定有一个疯狂的母亲或者父亲。
  
  情绪化是孩子们常有的问题,临床证实,越是情绪化的孩子,必然身边越是有一个易于情绪化的家长陪伴,或者是爸爸妈妈之间激烈的交流方式影响了孩子。孩子的老师是父母,家长们最好严格秉承老祖先传授的“上行下效”的口训,在孩子面前做好父母,才能使家长们教育更具影响力。
  
  有时候是妈妈在依恋孩子,阻止孩子的成长。
  
  孩子有新潮的观念呈现的时候,或者是孩子开始注重外表的时候,作为爸爸妈妈,是会为孩子的长大而高兴呢?还是会草木皆兵的暗地里调查孩子、打压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呢?如果是后者,那是妈妈在依恋孩子。因为中国母亲的母性很强悍,当孩子不再像一个小孩儿那样天真可爱时,妈妈们就伸开臂膀,开始打压孩子的各种不像小孩儿的表现并控制孩子的想法和行动。这很有趣儿,妈妈们不妨自我考量一下。
  
  讨好型的父母会使孩子更加危险。
  
  这句话常常针对单亲家庭或者母亲在家中没有地位的家庭而言。这种环境下,母亲或者父亲失去了作为长者本该拥有的权威地位,从而丧失了作为父母的功能。有时候是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妈妈没有时间带,就交给奶奶或者外婆带到上小学才回到妈妈身边。因此这类妈妈会心生内疚感,觉得孩子怎么做都不为过。在一个家庭系统里,爸爸是山、妈妈是水、孩子是一颗被山水保护的小苗儿,或者妈妈是山爸爸是水,无论怎样,都不能孩子是山,这样教育本身会变得没有力量,作为父母的教育功能也就丧失了,如此下来,孩子的成长也就充满了危机。
  
  不存在没有毅力的孩子。
  
  常有家长说,我的孩子没有恒心和毅力,三分钟热血。结果我发现这个被家长认为三分钟热血的孩子,在电脑游戏上可以钻研到非常高的层次,甚至可以在全国的游戏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奖项。我问孩子:“你是怎么拿到这个第一的?是天赋吗?”孩子竟然说:“当然要练习啊!我曾经练这个键盘操作练到手抽筋呢!”哇哦!真是漂亮!是谁说这个孩子没毅力的?只能说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或者没有得到过学习好的成就感吧,家长们不要随便给孩子下定义扣帽子哦!
  
  想消除孩子们的消极情绪,最好适当的洞若观火。
  
  客观上讲,消极情绪如果不是你强留住它,那么它表达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消失,因为情绪是一种能量,能量会根据一种递减的方式消耗。如果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孩子的消极情绪有增无减,那么家长们就该考虑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加剧了这种情绪,才使得情绪保留下来呢?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一切总在发展,喜怒哀乐都是生活的常态,不必过分乐观或者消极悲观,因为常态是最无法逃避的。因此我一直强调“体验”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做父母的,若能多多体验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很幸福的。
  
  主持人南通博妈:这些话提醒了我!我在教育的孩子的问题上有很多误区。讲座后积极反思。
  
  14.孩子爱撒谎!一个小案例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沉思?
  
  撒谎,是被所有家长们痛恨的行为。即便是谎后的一顿痛打,也难以彻底地把撒谎这个行为消灭。为什么孩子们这么顽固的保持这样被严令禁止的行为呢?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摸索一下撒谎孩子的内心世界。
  
  自从我开始专门从事青少年及儿童的心理咨询开始,我就反反复复的处理着众多家长们的“撒谎”孩子群体。这个群里的孩子,没有一个需要我用大道理去做心理疏导的,因为在见到我之前,他们已经听过千千万万的“道理”,甚至有着被打罚的屡屡经历。每每看到这样的孩子坐在我面前,我心里难免会难过上一阵儿,可以想象得出这孩子经历过怎样的痛苦才坐在我这里啊。心疼之余,我常常轻轻的问询孩子一个问题:“你挨过打吗?”其实,家长们很难想象撒谎的孩子内心是多么痛苦和无助的。心理学研究发现,撒谎时,人的大脑皮层反射区与呕吐时的反射区是同一区域,换句话说,家长们把孩子撒谎理解为“故意的戏弄大人”是误解孩子。最近有一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撒谎个案,在经过当事人允许的情况下与家长们分享。
  
  晓峰的妈妈是个可爱的妈妈,是在晓峰爸爸的威逼胁迫下无奈的领着儿子来到咨询室的。刚落座,妈妈就对我说:“我觉得孩子没什么问题,我的孩子我知道,挺好的!”这让我哭笑不得,仿佛是我的错,又仿佛是我逼着妈妈带孩子来的一样。经过交流,妈妈挽起儿子的裤腿和衣袖给我看,意料之中的伤痕。“前天晚上拿皮带抽的。”妈妈说的时候眼圈红了。儿子反而安慰妈妈说:“没事儿,过几天就看不出来了。”的确是个孝顺的孩子,只是一贯的撒谎。以下我要展现与晓峰的部分对话,然后再就此给家长们做案例解析。
  
  我:“晓峰,从几岁开始对撒谎这件事有印象的?”(寻找事情的大概起始时间)
  
  晓峰想了几秒:“7岁。”(非常笃定的语气)
  
  我:“似乎7岁这年给你的印象很深刻,可以说说发生了什么难忘的事情吗?”
  
  晓峰抿了一下嘴唇,似乎需要勇气才能讲述的样子:“上小学一年级的第一次考试,我因为紧张憋尿结果就在座位上尿了,成绩肯定不好。因为当时很多同学笑话我,所以没办法集中注意力考试,没一科及格的。我爸知道成绩以后,就问我为什么没考好,我觉得说出来很丢人,就编了个理由,说在考试的时候想睡觉所以没考好。我爸当时也没说什么,没想到家长会老师把憋尿的事儿说了,他回来什么也没说就把我打了一顿,我记得很清楚,一巴掌把我扇倒在沙发上,我妈过来就抱着我……”(晓峰皱起了眉头,似乎很难说下去的样子)
  
  我:“当时害怕吗?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被打。”
  
  晓峰:“害怕,的确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我当时就觉得他可能不是我爸。”
  
  我:“后来就屡屡尝试用谎言来应对这个可怕的父亲吗?”
  
  晓峰看了我一眼,然后嗯了一声说:“别人都无法理解,我面对我爸的那种恐惧感,让我不得不选择隐瞒不好的事情,不然他也会动手打我的!”
  
  我:“这样的爸爸让你不敢说实话?有过说实话也被打的经历吗?”
  
  晓峰:“有!而且不止一次!”(晓峰咬牙切齿的样子让我觉得想恢复父子关系似乎很难)
  
  我:“所以你是瞒得过一次就赚一次,是吗?”
  
  晓峰:“没错!你很聪明!”(肯定的看着我,脸上有坚定的笑容出现)
  
  我:“你该夸自己聪明,这样算,撒谎对你而言是赚了。”
  
  晓峰:“但是我爸算不过来这个账,别人也算不过来,所以说你聪明啊!”
  
  爸爸妈妈们就此思考几个问题:孩子撒谎是谁造成的?不撒谎和撒谎这两个选项,到底哪一个对孩子来说更有利?撒谎是为了隐瞒不好的事情,隐瞒住了就成功了,隐瞒不住被责罚也是本来就该承受的,因为要隐瞒的事情就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孩子们很聪明,如果撒谎,胜算还有一半!
  
  撒谎这个课题需要更多文字的讲解,但就此鲜活的案例来说,我们是聪明的教育者吗?有没有给诚实这个选项很好的尊重和待遇呢?如果没有,孩子为什么要做诚实的孩子?父母们请好好思考。
  
  主持人南通博妈:听完这个例子我感觉很心痛。父子关系母子关系或者父女关系母女关系亲密融洽真的有这么难吗?让我们把满满的爱给孩子,用爱心耐心和恒心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吧。
  
  15.最后,来谈谈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是新时代里的一个新词汇,心理学里并没有对幸福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讲,幸福教育应该算是一种态度,一种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重新思考后沉淀出来的教育形式。家长们开始关心起孩子的内心感受,而不是仅限于身体倍棒、学习成绩好这个层面。幸福教育的成功结果,是一个个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存在感和幸福感的人。从孩子成长为这样的人,的确是需要父母们下些功夫的。这期先了解一下哪些行为会毁掉孩子的幸福感。
  
  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孩子
  
  例如,妈妈看到宝宝用手打了一下外婆的脸。立即理解为:“无法无天了!”然后把宝宝用“以小看大”的理论,好好地教训了一番。假如,宝宝用手打了一下外婆的腿,妈妈会不会同样的生气呢?一般是不会的。因为在我们大人眼中有个“打人不打脸”的底线,我们用大人的思维方式去解释孩子的行为时,就会把孩子定性。可怜的是宝宝可不知道打脸和打腿有什么区别,一伸手能摸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了。三岁左右的孩子,有攻击性是正常的。心理学衡量小孩子的方式与衡量成年人不同,我们更多的是通过躯体反应来看待孩子内心的动力,有攻击性是内心强大的表现,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更有竞争力和内动力。如果妈妈以成人的方式解读孩子的“攻击性”,就会把孩子定义为“坏小孩”,这样的孩子会觉得幸福吗?
  
  不允许孩子犯同一个错误
  
  妈妈们对孩子抱有各种期待,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逐渐的,这种潜意识会外化到妈妈的各种行为上来,例如,孩子犯错会严厉纠正,不允许孩子犯同一个错误。
  
  为什么孩子可以犯错误,而且可以犯同一个错误呢?因为犯错的孩子比不犯错的孩子要聪明,智力发展也相对充分。允许孩子犯错,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的内心力量,因为就算不被家长批评,犯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挫折。同时,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让孩子像孩子那样成长,而不是以成人的角度去“速成”。因此,要特别叮嘱家长朋友们,小孩儿是可以犯错的,只有他们才有权利犯错。不要以成人的、社会的价值观去要求你的小孩儿,就让他幸福的、自由自在的做个小孩儿吧!
  
  冷暴力会让孩子更受伤
  
  现在的爸爸妈妈已经意识到用“打”的方式管教孩子是不对的,于是很多父母在无奈的情况下,用起了“冷漠”的方式。孩子撒了谎,妈妈很生气,又不能动手打孩子,怎么办呢?就冷冷的,不理不睬。
  
  在日本有过一个出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对象是三碗一模一样米饭,每天每个经过的人都要对第一碗米饭说:“我好爱你!”,对第二碗米饭说:“我讨厌死你了!”,对第三碗米饭则视而不见。半个月过去了,实验结果是第一碗米饭发出了淡淡的酒香味儿,第二晚米饭馊了,令人意外的是第三碗米饭,它已经恶臭不堪且长满黑毛。类似这样的心理学实验很多,被冷落的反而是最受伤害的。作为妈妈,教育方式要得当,孩子还小,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家长之道。
  
  那么怎么办呢?打骂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总要有个管教的方法吧?我建议家长从小就建立与孩子平等交流的关系,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逐渐步入  
 
      青春期的时候,家长们会从交流关系中受益匪浅。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平等呢?首先我们要将“交流”、“教育”、“评价”三者区分开来。交流是双方以平等的姿态说自己想说的话,教育是我说你听,评价是我来总结你的事情。言论自由、姿态平等的家庭是疏导型的家庭,任何的苦难和矛盾在疏导型的家庭系统中都会得到妥善的处理。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家长们就会有新的发现,原来孩子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坏哦!
  
  培养幸福感,从认识情绪开始
  
  是让孩子变成被情绪控制的人呢?还是教孩子学会管理情绪呢?幸福教育,实际上是在培养感受幸福的能力。无论是独处还是在社会群体中,无论在恶劣环境下还是在优越的环境里,孩子都能感受到幸福,这是爸爸妈妈送予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说来说去,是在培养一种美好的感受。既然是感受,就与情绪有着莫大的联系。情绪本身就是一种感受,喜怒哀思悲恐惊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七种原始情绪感受。幸福感,则是靠后天培养。
  
  首先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父母们不去对孩子的情绪做价值判断,例如:“哭鼻子很懦弱!”“发脾气是不对的!”,这样的价值引导,会使得孩子在某些情绪上受到压抑,形成压抑的性格。作为妈妈,可以告诉孩子,伤心的时候是可以哭的,哭过了伤心就会减少一些。如果孩子在任意场合哇哇大哭,要告诉孩子在爸爸妈妈面前这样自由的哭是可以的,在公共场合这样哭会被围观。以柔软的方式引导孩子的行为,不要对情绪做坏的评价。
  
  让孩子理解,情绪是生命能量的体现,就像出生时的“大哭”一样。情绪的属性是流动的,要让情绪自然的存在自然的消失。家长一方面要允许孩子的脾气自然变化和流动,孩子哭不去哄她,而是微笑着等她哭完。在孩子经历了与情绪独处之后,在下一次哭的时候,他自己就会有所觉察和调整,当然,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要强调一件事,那就是发脾气并非情绪,发脾气只是情绪的一种表达形式。形式是否恰当,是另外一个课题。
  
  孩子逐渐的意识到,原来哭过了就没事了,伤心不会一直持续,总会结束。继而,高兴也不会一直持续,也会结束。这样,孩子就能坦然的面对自己的各种情绪感受,不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情绪饱满的孩子,心理上总是充沛的,不会受到情绪的困扰。
  
  用情绪肯定孩子
  
  孩子们总能从妈妈的眼睛里读到妈妈想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孩子的特点,对外界的感受力强于理解能力。妈妈如果经常笑,而且幸福指数很高。那么无论你在说什么,哪怕是在批评孩子,孩子也会感到轻松快乐。相反的,如果你在赞扬孩子的时候言不由衷,敏感的小孩儿们可不会领情哦!
  
  多多夸奖孩子,用赞赏的眼神、紧紧的拥抱、快乐的声音去赞扬孩子,孩子才会通过妈妈的眼睛来做“自我认可”。妈妈就像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从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心理学动力学中对情绪动力的研究证实,如果小孩从小就被父母指责着长大,内心就会充满挫败感和自我否定。日后,无论是谁来认可和夸赞他,他都无法从这层阴影中走出来,更无法重新接纳自己。夸赞孩子不是用语言,也不是用物质来奖励,而是眼神、肢体接触和表情。
  
  社会群体才是成就幸福感的目的地
  
  人,是群居动物。这个生物属性使我们不得不去群体中寻找自身的价值感,对于被群体抛弃的恐惧感,是任何人都无法逾越的。从小就培养孩子喜欢接触社会、喜欢团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现在有些家长喜欢用忧患意识来灌输孩子,是担忧有一天孩子受到伤害。实际上,人的群居本性必定是促使孩子们最终会投入社会群体的,如果在投入社会之前就被社会的阴暗面吓住,那相当于第一步未迈,就早早的失败在起点上了。
  
  我提倡“幸福教育”的理由之一,就是使得孩子用正面积极的态度认识和理解这个社会。让孩子知道社会的美好比让孩子知道社会的负面信息要明智得多。因为每个人都会去他喜欢的地方或是有期待感的地方,呈现美好的世界给孩子就等于给了孩子迈向社会的动力。
  
  那么忧患意识要在什么时候传播比较合适呢?建议家长们在孩子上了初中以后,12岁以后。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较为独立的自我意识,能够客观的判断和组织妈妈所传达的这些负面信息。
  
  主持人南通博妈:这段看得我汗颜呐!我有时候在孩子犯错后不理不睬,这样的冷暴力确实不可取。在孩子行为好的时候忍不住喜笑颜开,行为不好的时候又把脸拉得长长的。这些都是需要积极改正的。用“幸福教育”来和孩子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博友们,让我们一起相约,共同成长。
  
  感谢周瑾老师的精彩讲座!无论我们有多忙碌,无论我们有多辛苦,孩子的健康成长永远是我们最关心的话题。听君一讲座,胜读十年书!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周瑾老师,也希望周瑾老师以后能接受和习惯我们相约群博友们的“骚扰”,做我们永远的“及时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烟台心理咨询中心(烟台青少年心理辅导机构)提醒:
为了保护来访者的隐私以及避免咨询冲突,请您务必提前预约咨询。
烟台心理咨询:0535-6286807
微信公众号:xinlixuepindao
心理咨询师:13181621806
心理咨询师:15053551561
QQ:876800586/78987686
地址:烟台芝罘区西南河路310号7号楼一单元3202(科信海鲜餐厅对面,建设银行路口)
机构特色:鲁东大学定点实习机构/真正以青少年儿童心理疏导为核心的心理咨询机构/烟台心理医生推荐的心理辅导机构/烟台青少年心理辅导专业机构:厌学 青春期问题 不上学 行为偏差 焦虑抑郁 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 早恋等各种
心理测试在线出结果的网站:http://www.6286807.com



我要留言
友情链接: 烟台心理咨询 中学生心理辅导 周瑾新浪博客 抑郁症强迫症心理咨询 媒体报道 心理咨询案例 烟台婚姻情感心理咨询 烟台心理医生 烟台心理咨询师 烟台青少年心理咨询 烟台育心心理咨询中心 烟台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