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心理咨询,烟台青少年心理咨询,烟台心理咨询师,烟台心理医生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减压 » 教师节该不该送礼
教师节该不该送礼
作者: 来源: 曾奇峰公众号 日期: 2018-09-10 点击数: 300
 教师节给老师送礼物,本是人之常情。学生和家长为感谢老师的教育和关心,用简单质朴的礼物表达心意,以示对老师工作的重视和信任,老师也从这小小的心意和仪式感中体会到认可和尊重,双方欢喜,再正常不过。

但现在这事没这么简单。当某种对潜规则的疑虑浸入这份心意,送礼就变成了折磨。送不送?怎么送?送多贵?……这一系列问题,让心意变成深埋心底的暗流。尤其是一到教师节,这暗流就会冲破地表,让许多家长殚精竭虑。

因为送礼这事,不仅仅关乎自己想不想送,还关乎到其他人会怎么行动。

比如

我不想送,但如果其他人送了,我的不送也许会在老师那里显得尤其突出和具有敌意;

如果我送了,其他人也送了,那送的不出彩,又仿佛失去了送礼的意义。

如果你说:“问问别人送不送,如果别人说不送,那你也就可以不用发愁了。”

问题是,当其他家长说不送时,我真的敢信吗?

这个看起来让人觉得憋屈的送礼猜疑链,似乎没有解。但或许比起解开这个送礼猜疑链来说,为什么会陷入这根链条,更值得我们分析。

 

PART01

隐形的排名与权利恐惧

几个月前,一段某小学家长群里流出的家委会竞选对话震惊了整个朋友圈。为了成为家委会的负责人,小朋友的父母纷纷神龙现身,从国内名校学霸到500强企业高管,再到手握几十套房产的拆迁巨富,以及据说控制几十亿资金可把对方茅台股票砸停的金融大鳄,一个家委会的名额,激活了数个家庭的最高战备,阵容令人乍舌。

至于吗?是首先冒出来的问题。据说成为家委会,孩子发展需要的各类信息、机会都会优先获得。教师节不是竞选家委会,但对于家长而言,不代表在老师的心里,没有一个“隐形”的名单。隐形的名单里,上榜的名额或许也有限额,因为老师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对于家长来说,这些名额连带着的是老师对重要资源的分配,之所以要想方设法的送礼,就是怕自己从这个名单上掉下来,从而失掉了能为自家孩子争取的资源。所以,并不只是孩子总在备受“在不在前十名”这个要求的煎熬,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老师就是象征层面的更大的“父母”,自己也要努力在他的心里“排进前十”。

我们不难体会到父母们的焦虑。如果我们能把这份焦虑拆开来看,里面也许有两个部分。一是对于权力的恐惧:我们难以相信权力会公平公正的对待自己和自己的小孩。这种不相信,也许来自过去的多种经历,在职场里的,在公共服务体系里的(比如医院、警局),父母们见过太多不公平,所以尽管老师并不想收礼,家长仍会把已经形成的印象投射给自己孩子的老师;另一种可能,则是老师已经内化了这个职业“拥有特权”、“需要送礼”的属性,并将它投射给家长,而家长认同了老师。

不论是投射“老师必定要收礼”的家长,还是认同了老师“家长必须送礼”的逻辑的家长,也许本质上,都是将老师放在了“全能父母”的位置上,而过度的阉割了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功能。当家长认为,老师是孩子未来的唯一出路时,不需外力推动,他就会自动走入“送礼猜疑链”。因为此时的“送礼”已经和表达感谢无关,它成为了为孩子求生存的唯一途径。

显然,这个选择与家长们内心里的故事剧本有关,也和家长们对现实的认知和改造能力有关。

PART02

出让功能、控制与自身焦虑

除了权力恐惧,父母焦虑中的主要成分,莫过于怕孩子落后。然而孩子是否会落后,显然并不是全部由学校老师来决定,更不是由别人家的孩子来决定。然而恰恰是因为觉得“别人家有没有送礼”决定了自己孩子的排位,老师有没有给予特殊照顾,定性了孩子的前程,所以才会在送礼这件事上,与他人猜忌不休,消耗如此巨大的心理资源。

客体关系学派早已通过观察和临床实践发现,孩子在3岁以内形成的人格,与依恋关系的模版,决定了孩子日后发展的基础。比如,当孩子在好奇探索世界时,如果父母关系不稳定,孩子就会关闭探索模式,开启警戒模式,因为她感到世界不安全。

如果一个孩子能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足够平和安全的环境里,得到来自父母得当的照顾,孩子就能形成稳稳当当的心理基础,为日后的探索学习能力铺好路。因此。孩子成长发展的最关键的部分,是先在家庭里被塑造,然后才在学校中被强化或修正的。而非完全交托给学校和老师。

家庭是最重要的土壤。如果这部分没有做够,即使父母给老师送的礼再多,再怎么特殊照顾,也无法成为孩子成长问题的解药。

这一点并不少见。许多父母是教师或领导的孩子,也常见各种发展困惑,这充分说明,孩子发展的好不好,核心仍然是孩子的内部建设有没有做足,而不是父母到底在外部占取了什么资源。

所以,当父母一味的寄望于老师时,这其实是潜意识里想要出让自己教育孩子的权责,希望由老师来完全为孩子的发展负责,当父母想要阉割自己的功能,变成对孩子教育“无能为力”的大宝宝时,送给老师的这份礼,就不再是表面上的为了孩子,而更像是在为自己送的。通过向老师行贿,进而回避掉自己的功能和责任。

这也是为什么好多老师也并不愿意收家长的礼,因为能察觉的到这礼的背后,那些隐秘的控制和责任转移,好的老师更愿意清清白白的做好自己的角色,而不被父母的期望所左右。

事实上,老师通常喜欢的,是那些学习积极主动,总能创造优异成绩的孩子,不是吗?试想一下,一个老师带了一个班,班里的同学全是学习成绩不咋地但是家长很爱送礼的,你觉得老师会感到自豪和骄傲吗?如果他真为此开心,那么我们也有理由怀疑他真实的身份,到底是老师,还是蝇营狗苟的谋利者。

所以,父母那份送不送礼,怎么送,送多少的焦虑或许并不仅仅只是为孩子,更多的也许是为自己。那是为了自己的什么呢?比如,因为担心孩子的落后,而让自己的骄傲被打碎,而这恰恰体现了父母将自身价值与孩子的过度捆绑。父母的骄傲更多的应该是从自己的身上得到满足,对孩子,能否支持孩子得到他所需要的,才是重点,在这个重点面前,父母的骄傲与否,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其次,或许正是因为在其他方面爱孩子,培养孩子受到挫折,才会如此在意这个送不送礼的行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能创造性的通过许多途径让孩子的发展获得支持,送不送礼就根本没那么重要。奥巴马的母亲在困苦的环境里,独自抚养奥巴马长大,并为他培养了坚韧的人格,使他有底子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黑人总统,他的妈妈凭借的并不是送礼带来的特殊照顾,也不是显赫的家庭财富,而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用心支持影响孩子的瞬间。

因此,夸大“送礼”的重要性到独一无二,为了“是否送礼”绞尽脑汁,恰恰反映了我们作为父母的本末倒置,以及对爱孩子的方式的匮乏与无能为力。

最后,对给老师送礼的态度,反应了父母是如何认同了学校之外的利益斗争规则,并试图将它内化到与孩子有关的环境里的。孩子能很好的成长,一个重要条件是:他只需要关注和处理他现有阶段的问题,而不需要提前知道社会竞争规则的残酷。但将送礼变成宫心计的过程,或许扭曲的不仅仅是家长,还会蔓延影响到孩子将如何看待集体。

世界很大,资源很多,内心丰富的父母,才会支持孩子培养出丰富而自如的内心,这种自如,这种确信“没有了可以再创造;眼前虽失去,未来还会有”的心态,就是自信。而当我们的内心开始匮乏,即使我们拥有很多钱,我们能想到的,也只是如何送礼拼过人家,如何通过送礼控制老师,而不是“即使不送礼,不花力气去猜疑,我们一起还能为孩子再做些什么。”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烟台心理咨询中心(烟台青少年心理辅导机构)提醒:
为了保护来访者的隐私以及避免咨询冲突,请您务必提前预约咨询。
烟台心理咨询:0535-6286807
微信公众号:xinlixuepindao
心理咨询师:13181621806
心理咨询师:15053551561
QQ:876800586/78987686
地址:烟台芝罘区西南河路310号7号楼一单元3202(科信海鲜餐厅对面,建设银行路口)
机构特色:鲁东大学定点实习机构/真正以青少年儿童心理疏导为核心的心理咨询机构/烟台心理医生推荐的心理辅导机构/烟台青少年心理辅导专业机构:厌学 青春期问题 不上学 行为偏差 焦虑抑郁 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 早恋等各种
心理测试在线出结果的网站:http://www.6286807.com



我要留言
友情链接: 烟台心理咨询 中学生心理辅导 周瑾新浪博客 抑郁症强迫症心理咨询 媒体报道 心理咨询案例 烟台婚姻情感心理咨询 烟台心理医生 烟台心理咨询师 烟台青少年心理咨询 烟台育心心理咨询中心 烟台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