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心理咨询,烟台青少年心理咨询,烟台心理咨询师,烟台心理医生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亲子关系 » 重新认识父母
重新认识父母
作者: 来源: 网络 日期: 2017-02-01 点击数: 161

一 游戏折射出的心理

毕淑敏老师出过本书叫《心灵游戏》,第五个游戏《再选你的父母》,请你自行选择,选出你最想要的父母。

文字很煽情,上天落地,九星揽月,五洋捉鳖,任你想象:

“他们可以是你认识的任何一个熟人,也可以是传说中的神仙魔鬼;可以是英雄豪杰,也可以是邻居家的老媪;可以是已经逝去的皇亲国戚,也可以是依然健在的平头百姓;可以是绝色佳人,也可以是末路英雄;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山岳湖泊;可以是日月星辰,也可以是布帛黍粟;可以是一代枭雄,也可以是梁山好汉。可以是江湖侠客,也可以是枯藤昏鸦;可以是仰慕的师长,也可以是同窗好友……总之,你就放开胆子,天上地下地为自己寻觅一对心仪的父母吧。”

一位农村出身的大学生,他重选了这样的父母,母亲是玛丽莲•梦露,父亲是乾隆,听着很戏剧又喜剧,是吗?我们听听背后的答案。

玛丽莲•梦露,是最美丽和最时髦女人的符号,自己的母亲又老又丑又土;父亲会点小手艺,在农村里还可以耀武扬威一下,到了城里,啥都不是,就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农村来的大学生说,把社会比做大厦,他就是地下车库那种位置,这些身份和标识,从一出生就贴上了,全是父母带来的,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没法丢掉,也没法选择,所以,我自卑、敏感,容易情绪激动,内心却懦弱。

毕淑敏老师追问了一句,要是把你的父亲换成唐太宗或布莱尔怎样?他笑称:当然可以。选项背后的隐秘由此掀开,他承认,选择的主导思路是:地位、权势,美貌、钱财,以及身份和名声。

且不在这儿探讨这位大学生的追求取向,要是这是他的价值观,也是该肯定的,在此,我更想探讨的焦点在于,重新认识父母,对于我们个人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在我们跟父母的关系上,会有些什么突破?

二 孝,你我都难以跨越过去

《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就如前面再选父母的年轻人,他明白这个理,“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单从“孝”来讲,他就可以被扣上“大逆不道”的帽子。

我的孩子小学时要背《千字文》,我也跟着一起学,“孝”是这样描述的,“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维鞠养,岂敢毁伤”。意思说:人的身体发肤,关系到四大和五常,恭敬地想着父母的养育之恩,哪里还敢毁坏损失自己的身体。

为了让小学生理解其含义,随后附了则小故事“曾子有疾”,曾子是孔子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孔子很器重他。曾子小时候表现很不尽人意,没点天资聪慧之相,反而笨手笨脚,故事举例说,他干农活,给瓜地锄草,楞把苗根伤着了,看起来,他父亲像暴戾之人,劈头盖脸一顿乱棍,差点打死他,尽管这样,曾子依旧毫无二心,专心孝敬父母。

故事里还特意举了两个例子,一是说他生命垂危之际,他不担心病情如何发展,倒担心他的四肢是否完好?还有一例讲,他有回觉得自己身体僵硬,无法动弹,第一担心还是身体有否损坏,马上召唤弟子检查他的手脚,他引用《诗经》“战战兢兢,如同面临深渊,如同践履薄冰”比拟自己对身体的态度,他这么看护自己的身体发肤,要是有个闪失,无颜见爹娘。

站在我们今人角度看,曾子真是迂腐到家了,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完整地给了自己身体,我们也该完整地还给父母,《孝经》说法是,不毁伤身体发肤,孝之始也。

想起有年春节,广州越秀公园整了个二十四孝画廊,我也跟着很多游客一起温习了一遍,游人们一边笑着“埋儿奉母”、“卧冰求鲤”这样荒谬的事迹,也在“鹿乳奉亲”、“百里负米”这样的故事前静思。

解读“孝”字,可知老祖宗本意,33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显示这个字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什么意思呢?孩子小时候,父母在上面为孩子遮风挡雨;孩子大了,父母老了,孩子在下面背着父母,反映父母与子女是依存性关系。

这给“孝”定性了。我自己有过一个亲身经历,孩子刚上初中,我带他去一家知名教辅机构,接待老师极高明,他直接让我们看一段视频,一个看来天庭饱满气宇轩昂的中年男子,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语重心长,站在一个偌大露天操场里,给上千学生家长上课,主旨是,孩子们要懂得感恩,要拿学习成绩报答,直到说的场下学生痛哭流涕,家长涕泪交加,最后一幕,孩子给父母下跪,全场气氛凝重,充满鸡血味,我坐在屏幕前,完全被卷入情景中,哭的稀里哗啦,这段视频成功俘获了我,俘获了孩子,勾起我们强烈的愧疚感,让孩子觉得要为父母学习争光,让我觉得我对不起我的父母。

这招很管用,现在还有很多人用,当然,更多人明白了,这是用“孝”实施催眠术,我想说的是,“孝”很好用,一用一个准,它早已内化至中国人集体无意识中,大概每个中国人内心都被植入了“孝”的密电码,一俟对上暗号,瞬间击中你。

从这些角度看,或许你容易理解,为何我们很容易对父母愧疚,还永远愧疚,也不会诧异,有些父母撂出这类狠话:你是我的孩子,我捏死你也不为过。

父母和子女相互依存,就很难分出界限,大家是一体和共生的。父母说,都是为了你们,我含辛茹苦、忍气吞声;子女说:全怪你们,是你们害了我,让我成现在这个倒霉样。

三 原生家庭是过去时,你是现在时

其实,我不想揪着“父母”这个名词不放,原因在于,无论怎样,他们是过去时了,他们身上带着时代的烙印,家族的传承,也受他们自身的局限,正好,你有所觉察,不妨从为人子女的角色入手,看看可以有些什么作为。

“原生家庭”被普及成一个高频词汇后,很多人会冷不丁冒出一句,这是我的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我选伴侣受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前两天动机在杭州老师在其公众号“幸福课”发了篇原创:“原生家庭”为什么会成为流行病?这文章来的很及时。

不要再把什么问题都一股脑丢给“原生家庭”了,原生家庭是这样了,你现在是一个成人,你可以做些什么?有人不依不饶,我过不去这个坎,我确实受到原生家庭伤害,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不共情我……

这周二晚上,我在一个精神分析取向的网络成长沙龙里,全程参加了沙龙学习,群友问题很有代表性,两位专业老师解答很“精神分析”,精神分析惹来的,听听精神分析专家怎么看再合适不过,既然专业嘛,话可以说狠些,学了心理学,你就想改变父母?学了心理学,你就可以改变父母?

一个孝女,每周主动带母亲外出吃饭,还去比较讲究的地方,母亲总挑剔,诸如咸、辣、贵之类,这让女儿不舒服,进而觉察到愤怒,又不得不压下去,还令她想起小时候跟妈妈要东西吃的情景,吃了之后,被妈妈指责。

专业老师定位在子女跟父母关系上,关系原型来自小时候,那就回溯看,那是一个小孩对妈妈的全部企盼,盼望妈妈有求必应,事实是,妈妈没能满足小女孩所有的期待,“吃”对小孩而言,又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回到当前生活场景里,当年的小女孩已长大成人,这时的视角是小孩视角还是成人视角?这或许才是个人可作为之处,小女孩不能接受“妈妈”这样,成人看“母亲”这样一个人,能接受她是这样子吗?

放在心理层面看,松动契机在于,你能否真正接受跟母亲的“分离”,老师说了一句很诗意的话,本身也透着伤感:当我们以一个成人的眼光看待名字叫做“妈妈”的另一个成人,难免让你滋生无限伤感;更深一层,以孩子的位置放弃对“妈妈”的期待,跟你以成人的位置放弃对另一个人的期待,内在体验不同。

我把这个看作是个终极话题,一个人怎样成长为一个成人?要贯穿一生吧,用那个也快被滥用的词“分离”,生老病死的人生主题莫不是“分离”,有显性事件分离,比如,你离家去外地求学,或者你结婚组建自己的家庭;也有隐形事件分离,比如,你离家去外地求学,也包含跟父母和家庭的心理割舍,你结婚组建家庭,也包含你跟父母和家庭的心理区隔。

四 心理探索,挖出来不够,要自我救赎

有句话说的好:强者自我救赎,伟人拯救他人。这话要拆解一下,拯救他人的人,需要先完成自我救赎,顺序不能乱,也不能省略、简化,甚至飞过去。

我上心理工作坊,这类跟父母关系的主题是家常便饭,谁避得了这层生命中的重要关系呢?

我就看见小伙伴说着说着,眼泪就吧啦吧啦往下淌了,小时候被爹妈锁在家里啦,天黑下来了,爹妈还没下班呀,我撕心裂肺哭呀,可是,不见爹妈人影啊,他们不要我了,我又怕又饿又累,一直等到父母回来,妈妈轻轻一句:哭啥呀,我又不是不回来。好吧,童年创伤埋下了,此时,勾起这些往事,悲伤再次把我袭倒。

我脑子猛转,也想我自己,我曾被父母锁过家里吗?有的,我和妹妹两人被锁在家里,好像没有搞到哭天抢地,最后以我妹从后窗爬出跳下去,我倒挂窗台纱窗不敢动弹笨蛋可笑形象收场,我挺难理解这种被锁家里天要塌下来的感受,共不了情。

还有吗?心理探索嘛,就要深挖,有啊,我突然想起一件事,那年父母带我和妹妹回老家,走到四川时,给妹妹买了一双小皮鞋,没给我买,我气的呀,当时就闹别扭,父母很快给我买了一对猪皮方口黑皮鞋,那双皮鞋把我的脚跟磨出了泡,这算“伤害”了我吗?反正我就如实坦白了。

我再单独找老师体验时,不免愤愤然,你看,我小时候受过“不公正”待遇,吧啦吧啦,老师就来了一句:父母会给我们正面的精神遗产,也会给我们负面的精神遗产,反过来看也一样。我记下了这话,没完全参透背后的意义。

后来,有位高中同学也是好友跟我唠叨“原生家庭”之种种“罪恶”,跟我说,那时我很羡慕你啊,觉得你的父母特好,他们来开你的家长会,很明事理。

我愕然了,没想到同学对这些往事记得那么清楚,我在想,我该重新审视叫“父母”的人。

这是一个事实,父母去开我的家长会,让我挣足了面子,我为此骄傲和自豪,狭隘说,也满足了我潜滋暗长的虚荣心,那时,我父亲去的更多,他总是收拾的齐齐整整,干净利落,走在路上,高高大大,很有威严,看着很体面。

有一回,我听到我爸私下跟我妈说:每次去参加家长会,要把自己收拾打扮好些,要为小孩争光,别给她们丢脸。

我记住了这话,到了我去参加我孩子的家长会时,父亲的话语自动跳入我的脑海,我就把自己收拾的精精干干去开家长会了。

孩子回来说,同学说,你老妈穿衣打扮真好,看起来很有水平。我就把我小时候的这个事告诉了孩子,是外公外婆教会我的。

“创伤”这词放大看,可以扩大外延,譬如就是爸妈晚下班关你一人在屋,也会让你天崩地裂,换另一个人,自幼父母早逝,姐弟三人也能穿越悲伤,长大成人,未变成“创伤”的受害者。

要是我们可以从这些不同的事例里,看到人生的闪光点,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过去,走上自我救赎之路。

五 再说文化创伤

我还是想说文化创伤这个主题,太少人讲这个主题了。

一年前,我写过篇《我眼中的文化创伤》,源于2014年5月,我在广东省博物馆听了一次讲座,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文化创伤”这个词。

演讲者来自斯坦福,是儿童临床心理分析专家Brian Felidman,那天主题《安全依恋和儿童成长》,临结束时,教授才讲到这点,中国文化中,大量婴儿出现皮肤症状,表现为焦虑的依恋关系,这种带有整体倾向的影响可追溯至上一代,这是文化创伤带来的,这些创伤没有处理,没有整合,就从父母那代传到了孩子这一代。

教授说,不算远的日本侵华史,文革史,当前的急剧变化,都意味着程度不一的文化创伤,即使放到世界范围看,也普遍存在,比如俄国,堪称创伤深重的民族,教授还拿了自己现身说法,他本身是欧洲犹太人,难以避免背负着族裔传承下来的伤痛。

我在想,这些文化的创伤,会显现在母子关系,也会波及到随后的家庭、工作关系,这要个人多大的心力,才会把加诸于个人的“文化创伤”剥离掉?

如此看的话,40年代,50年代父母,乃至60年代、70年代父母,难免都经历过时局动荡,以及生活磨难,由此是不是可以推测,他们养育的后代,多半自带“病毒”,这一代“病毒”,会不会又在他们的下一代繁衍生息?粗略一看,三代人。

那年9月,北大钟老师来广州讲课,我又请教钟老师这个主题,钟老师说,像文革这样的创伤,会延续到四五代,由此,还可能出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烟台心理咨询中心(烟台青少年心理辅导机构)提醒:
为了保护来访者的隐私以及避免咨询冲突,请您务必提前预约咨询。
烟台心理咨询:0535-6286807
微信公众号:xinlixuepindao
心理咨询师:13181621806
心理咨询师:15053551561
QQ:876800586/78987686
地址:烟台芝罘区西南河路310号7号楼一单元3202(科信海鲜餐厅对面,建设银行路口)
机构特色:鲁东大学定点实习机构/真正以青少年儿童心理疏导为核心的心理咨询机构/烟台心理医生推荐的心理辅导机构/烟台青少年心理辅导专业机构:厌学 青春期问题 不上学 行为偏差 焦虑抑郁 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 早恋等各种
心理测试在线出结果的网站:http://www.6286807.com



我要留言
友情链接: 烟台心理咨询 中学生心理辅导 周瑾新浪博客 抑郁症强迫症心理咨询 媒体报道 心理咨询案例 烟台婚姻情感心理咨询 烟台心理医生 烟台心理咨询师 烟台青少年心理咨询 烟台育心心理咨询中心 烟台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