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心理咨询,烟台青少年心理咨询,烟台心理咨询师,烟台心理医生
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少年心理 » 功课不该是学习的痛
功课不该是学习的痛
作者: 来源: 日期: 2012-07-27 点击数: 145

功课愈多愈好?写愈多愈有助于学习?《亲子天下》的调查结果和专家看法一致:抄抄写写反而容易养成被动的学习习惯。要改变功课,必须改变对学习的看法。

几个关于功课的画面,或许会令你感同身受:

诚诚刚上小一时,写功课速度非常慢,老师要求很严格,每一笔划若写得不好,都会被老师挑出来改正。诚诚压力很大,每一个字都用橡皮擦,来回擦到本子都破了。爸妈的耐心被用尽,常常到睡前还有一大堆功课没写完,要他去睡觉,他就大哭……。

四年级的小梅数学算不出来。要下班回家的妈妈帮忙,妈妈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讲了一遍,但是小梅哭丧着脸说,「老师不是这样教的!」任凭妈妈说破嘴,数学有很多不同解法,但不影响答案,小梅就是坚持。结果,母女大吵一架。小梅妈妈想:是不是该把孩子送安亲班,才可以享受和谐的亲子关系?

小文五年级时,常为写功课神经紧绷,会连续打嗝两个小时。有一次,拿回来一张一百个字音字形的学习单,很多字连字典都查不到。当老师的妈妈上网帮忙查。结果功课发回来,小文还抱怨:「人家妈妈不是老师,都拿一百分,你是老师还只拿七十分!?」

这些个案并非少数。根据《亲子天下》针对国中小家长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同意,回家功课会影响亲子关系。近五成的家长,曾经为孩子的回家作业感到困扰。过半数的家长,曾经因为回家功课跟孩子发生冲突。超过六成的家长,在意老师给的回家功课成绩。

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功课,不知不觉中牵动着家长的神经,影响数百万家庭的生活节奏。家庭生活变成「做完功课后的剩余时间」,亲子互动也总是从「今天功课写完没?」的对话开始。功课成为学生的义务、家长的责任、老师的绩效。社会隐然呈现「功课愈多愈好」的价值观。彰化市民生国小校长利明盛曾经接到家长的电话,抱怨某某老师「功课出得太少,孩子三十分钟就做完了,整个晚上都闲闲没事做!」利明盛反问:「那很好啊,你跟孩子可以一起做什么吗?」家长却不知如何回应。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吴丽君,从比较教育的角度,看到农业社会对功课的影响。「功课是今天出,明天要回来,好像农夫每天都要去巡田,每天都得做的事,很密集,不能疏忽,」她形容。「而西方国家的功课,像专题(project),给孩子比较大的空间,是放牧文化下的习惯。」

再加上儒家文化中「勤有功,嬉无益」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功课更是非做不可。「因此每天都要有功课,周末不能少,寒暑假更不能荒废,最好开学第一周再来个复习考,让孩子整个假期都得想着功课,不能放心去玩,」吴丽君说出大人的心态。

学生、家长、老师,都在这个恶性循环中叫苦连天,却逆来顺受的忍耐着,很少人思考:究竟这一切辛苦,所为何来?

回家作业的迷思

调查显示,多数家长或老师,都认为写功课有助于提升学习动机、提高考试成绩,与增强自我管理、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与纪律。近二十年来,随着学习领域愈来愈多元(除了学科,还有才艺);正式学习的年段也往下延伸,人们开始给予愈来愈年幼的儿童,愈来愈多的家庭功课。却很少人探究,功课真的达成了「假想」中的美好目标吗?

《亲子天下》针对小四到国二的学生和老师调查,却发现功课背后衍生的问题与矛盾,让我们的孩子离美好的学习目标,愈来愈远。

发现一:写功课,无助于增强学习动机;学生愈写愈不喜欢学习 

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老师认为??学生不喜欢写功课。学生年龄愈大,愈不喜欢写功课。小学只有四成一的学生不喜欢写功课,但到了国中,不喜欢的比例接近七成。做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年龄愈大,愈不同意「写回家功课让你更喜欢上课或学习」。

美国、英国、澳洲的中小学学区,都有清楚的「功课政策」,明订功课是课程的延伸,有承上接下的桥梁功能。功课的目的,除了复习、预习,还应提升孩子的学习欲望。但在仍被考试主导的台湾大人小孩心目中,写功课只「对提升考试成绩有帮助」。难怪很多孩子「想到功课就想到考试」、「只想赶快做完,就可以做喜欢的事」。

千篇一律、制式的功课类型,以及有时候「排山倒海」的功课量,让孩子对功课与学习倒尽胃口。调查也显示,近四成的家长,必须用「物质奖赏」鼓励孩子完成回家作业。功课是「不得不完成」、「必须藉由其他诱因」才得以引诱完成的被动学习历程。

成大教育研究教授程炳林分析,如果希望孩子拥有自主学习动机,外在环境需要满足三个需求:一为胜任感,要比孩子会的多一点点挑战性;二为自主感,孩子有权做一些决定,例如有三样功课可以自己挑;三为联系感,要与周遭人有互动联系。但是「抄抄写写的功课,生字抄两三行,对孩子没有挑战性,只是时间问题,也不需要跟周遭联系,自己写完就好,因此不能满足自主动机的需求,孩子当然不愿意自主去做,」程炳林表示。

国外研究也显示,功课多不一定对学习有帮助。根据美国杜克大学教育和心理系教授哈理斯?库柏(Harris Cooper)的研究,理想的写功课时间等于年级数乘以十(分钟),也就是小四学生每天写功课时间最多四十分钟,依此类推。然而这个时间一旦超过最高上限,「投资报酬率」便呈现递减现象。例如,国中生若每天花超过九十分钟、高中生超过两个小时写功课,对学习与成绩都没有明显的增进效益。多次参与国际阅读素养研究的中央大学教授柯华葳也发现,学生的阅读后的作业量,与阅读成绩不成正比。

但台湾中小学生的功课量与写功课的时间,明显超过国际研究的合理上限。对于功课的讨论也还只单薄的停留在「数量」上的争议与调整。

发现二:乏味的功课类型,增强学生的「抄袭」动机 

台湾中小学生的功课,量很多,种类却很单一。台湾父母常用「字写好没?」,来询问孩子是否完成功课,正反映常民文化对「功课等于抄抄写写」的印象和了解。

不论学生或老师调查都显示,强调精熟与反覆练习、容易批改的作业,如字词抄写练习、讲义、习作、测验卷,都是最常出现的功课类型。老师最喜欢出的功课,如只写不教的日记、作文、心得,以及反覆抄写的练习、讲义、习作,则是学生最讨厌功课类型。

汉字的字形和笔顺困难且复杂,反覆练习有其必要,但是反覆练习到几次才合宜?「练十次已到八成,练一百次只到八成二,这是程度问题;就像做一百题测验题,已经不是教他概念,而是训练应考技巧,」师大人类发展及家庭系副教授林如萍说。

综观当前国中小学功课的主流,不仅国文科反覆抄写、背诵练习,其他科目也多半是反覆纸笔练习。讲义、测验卷都是选择、填充、计算,几乎都是封闭性问题。透过功课,发展进一步理解、应用、分析、评估、设计等高层次能力完全没被开发。

熟能生巧的大量练习会形成习惯,例如网球挥拍的动作或投篮命中率,是一种不需要动脑筋的反射动作,但不会创造理解。而学习是知识、体验、反思不断的反刍过程。缺乏理解,使用和应用技巧的能力就非常有限。认知心理学家威廉?布朗乃尔(William Brownell)说,「如果一个人想要有成功的量化思考,他需要的是大量的意义,不是大量的『习惯性反应』。」布朗乃尔认为,「练习不会发展出意义,反覆背诵不会带来理解。」

抄抄写写,造成被动的学习习惯。「抄了三十分钟,不能专心,家长催,孩子就痛苦拖延,影响学习兴趣,愈写愈靠近本子,影响视力,写不好就擦掉,这样的学习怎么会快乐?家中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讲第十次时,亲子都丧失耐性,写功课变成挫折,」曾是国小老师、现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的叶兴华指出。

调查也发现,应该要多元有趣的「专题报告」类型作业,却排名国小学生最讨厌的作业类型第三名。叶兴华指出,在国小阶段常出现的「探索式」作业或「亲子」作业,原本立意良好,要打破传统制式、只求标准答案的功课模式,但有时却因为老师没有做好事前的方法指导,反而造成家长困扰。「探索式作业不是丢给你自己去学,而是之前有很多的指导,告诉你很多路径、方法,你自己可以试试看,」叶兴华说。但很多老师没有教方法,孩子要摸索很久,家长也会产生「到底在考学生,还是在考家长」的疑问。 功课愈多愈好?写愈多愈有助于学习?《亲子天下》的调查结果和专家看法一致:抄抄写写反而容易养成被动的学习习惯。要改变功课,必须改变对学习的看法。

 

 几个关于功课的画面,或许会令你感同身受:

诚诚刚上小一时,写功课速度非常慢,老师要求很严格,每一笔划若写得不好,都会被老师挑出来改正。诚诚压力很大,每一个字都用橡皮擦,来回擦到本子都破了。爸妈的耐心被用尽,常常到睡前还有一大堆功课没写完,要他去睡觉,他就大哭……。

 4年级的小梅数学算不出来。要下班回家的妈妈帮忙,妈妈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讲了一遍,但是小梅哭丧着脸说,「老师不是这样教的!」任凭妈妈说破嘴,数学有很多不同解法,但不影响答案,小梅就是坚持。结果,母女大吵一架。小梅妈妈想:是不是该把孩子送安亲班,才可以享受和谐的亲子关系? 

小文五年级时,常为写功课神经紧绷,会连续打嗝两个小时。有一次,拿回来一张一百个字音字形的学习单,很多字连字典都查不到。当老师的妈妈上网帮忙查。结果功课发回来,小文还抱怨:「人家妈妈不是老师,都拿一百分,你是老师还只拿七十分!?」 

这些个案并非少数。根据《亲子天下》针对国中小家长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同意,回家功课会影响亲子关系。近五成的家长,曾经为孩子的回家作业感到困扰。过半数的家长,曾经因为回家功课跟孩子发生冲突。超过六成的家长,在意老师给的回家功课成绩。 

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功课,不知不觉中牵动着家长的神经,影响数百万家庭的生活节奏。家庭生活变成「做完功课后的剩余时间」,亲子互动也总是从「今天功课写完没?」的对话开始。功课成为学生的义务、家长的责任、老师的绩效。社会隐然呈现「功课愈多愈好」的价值观。彰化市民生国小校长利明盛曾经接到家长的电话,抱怨某某老师「功课出得太少,孩子三十分钟就做完了,整个晚上都闲闲没事做!」利明盛反问:「那很好啊,你跟孩子可以一起做什么吗?」家长却不知如何回应。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吴丽君,从比较教育的角度,看到农业社会对功课的影响。「功课是今天出,明天要回来,好像农夫每天都要去巡田,每天都得做的事,很密集,不能疏忽,」她形容。「而西方国家的功课,像专题(project),给孩子比较大的空间,是放牧文化下的习惯。」 

再加上儒家文化中「勤有功,嬉无益」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功课更是非做不可。「因此每天都要有功课,周末不能少,寒暑假更不能荒废,最好开学第一周再来个复习考,让孩子整个假期都得想着功课,不能放心去玩,」吴丽君说出大人的心态。 

学生、家长、老师,都在这个恶性循环中叫苦连天,却逆来顺受的忍耐着,很少人思考:究竟这一切辛苦,所为何来? 

回家作业的迷思

 调查显示,多数家长或老师,都认为写功课有助于提升学习动机、提高考试成绩,与增强自我管理、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与纪律。近二十年来,随着学习领域愈来愈多元(除了学科,还有才艺);正式学习的年段也往下延伸,人们开始给予愈来愈年幼的儿童,愈来愈多的家庭功课。却很少人探究,功课真的达成了「假想」中的美好目标吗? 

《亲子天下》针对小四到国二的学生和老师调查,却发现功课背后衍生的问题与矛盾,让我们的孩子离美好的学习目标,愈来愈远。 

发现一:写功课,无助于增强学习动机;学生愈写愈不喜欢学习 

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老师认为??学生不喜欢写功课。学生年龄愈大,愈不喜欢写功课。小学只有四成一的学生不喜欢写功课,但到了国中,不喜欢的比例接近七成。做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年龄愈大,愈不同意「写回家功课让你更喜欢上课或学习」。 

美国、英国、澳洲的中小学学区,都有清楚的「功课政策」,明订功课是课程的延伸,有承上接下的桥梁功能。功课的目的,除了复习、预习,还应提升孩子的学习欲望。但在仍被考试主导的台湾大人小孩心目中,写功课只「对提升考试成绩有帮助」。难怪很多孩子「想到功课就想到考试」、「只想赶快做完,就可以做喜欢的事」。 

千篇一律、制式的功课类型,以及有时候「排山倒海」的功课量,让孩子对功课与学习倒尽胃口。调查也显示,近四成的家长,必须用「物质奖赏」鼓励孩子完成回家作业。功课是「不得不完成」、「必须藉由其他诱因」才得以引诱完成的被动学习历程。

 成大教育研究教授程炳林分析,如果希望孩子拥有自主学习动机,外在环境需要满足三个需求:一为胜任感,要比孩子会的多一点点挑战性;二为自主感,孩子有权做一些决定,例如有三样功课可以自己挑;三为联系感,要与周遭人有互动联系。但是「抄抄写写的功课,生字抄两三行,对孩子没有挑战性,只是时间问题,也不需要跟周遭联系,自己写完就好,因此不能满足自主动机的需求,孩子当然不愿意自主去做,」程炳林表示。 

国外研究也显示,功课多不一定对学习有帮助。根据美国杜克大学教育和心理系教授哈理斯?库柏(Harris Cooper)的研究,理想的写功课时间等于年级数乘以十(分钟),也就是小四学生每天写功课时间最多四十分钟,依此类推。然而这个时间一旦超过最高上限,「投资报酬率」便呈现递减现象。例如,国中生若每天花超过九十分钟、高中生超过两个小时写功课,对学习与成绩都没有明显的增进效益。多次参与国际阅读素养研究的中央大学教授柯华葳也发现,学生的阅读后的作业量,与阅读成绩不成正比。 

但台湾中小学生的功课量与写功课的时间,明显超过国际研究的合理上限。对于功课的讨论也还只单薄的停留在「数量」上的争议与调整。 

发现二:乏味的功课类型,增强学生的「抄袭」动机 

台湾中小学生的功课,量很多,种类却很单一。台湾父母常用「字写好没?」,来询问孩子是否完成功课,正反映常民文化对「功课等于抄抄写写」的印象和了解。 

不论学生或老师调查都显示,强调精熟与反覆练习、容易批改的作业,如字词抄写练习、讲义、习作、测验卷,都是最常出现的功课类型。老师最喜欢出的功课,如只写不教的日记、作文、心得,以及反覆抄写的练习、讲义、习作,则是学生最讨厌功课类型。 

汉字的字形和笔顺困难且复杂,反覆练习有其必要,但是反覆练习到几次才合宜?「练十次已到八成,练一百次只到八成二,这是程度问题;就像做一百题测验题,已经不是教他概念,而是训练应考技巧,」师大人类发展及家庭系副教授林如萍说。 

综观当前国中小学功课的主流,不仅国文科反覆抄写、背诵练习,其他科目也多半是反覆纸笔练习。讲义、测验卷都是选择、填充、计算,几乎都是封闭性问题。透过功课,发展进一步理解、应用、分析、评估、设计等高层次能力完全没被开发。 

熟能生巧的大量练习会形成习惯,例如网球挥拍的动作或投篮命中率,是一种不需要动脑筋的反射动作,但不会创造理解。而学习是知识、体验、反思不断的反刍过程。缺乏理解,使用和应用技巧的能力就非常有限。认知心理学家威廉?布朗乃尔(William Brownell)说,「如果一个人想要有成功的量化思考,他需要的是大量的意义,不是大量的『习惯性反应』。」布朗乃尔认为,「练习不会发展出意义,反覆背诵不会带来理解。」 

抄抄写写,造成被动的学习习惯。「抄了三十分钟,不能专心,家长催,孩子就痛苦拖延,影响学习兴趣,愈写愈靠近本子,影响视力,写不好就擦掉,这样的学习怎么会快乐?家中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讲第十次时,亲子都丧失耐性,写功课变成挫折,」曾是国小老师、现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的叶兴华指出。 

调查也发现,应该要多元有趣的「专题报告」类型作业,却排名国小学生最讨厌的作业类型第三名。叶兴华指出,在国小阶段常出现的「探索式」作业或「亲子」作业,原本立意良好,要打破传统制式、只求标准答案的功课模式,但有时却因为老师没有做好事前的方法指导,反而造成家长困扰。「探索式作业不是丢给你自己去学,而是之前有很多的指导,告诉你很多路径、方法,你自己可以试试看,」叶兴华说。但很多老师没有教方法,孩子要摸索很久,家长也会产生「到底在考学生,还是在考家长」的疑问。 

机械式的纸笔练习,要求的只是标准答案,也造成敷衍的学习习惯。针对教师的调查发现,国中老师认为国中生写功课最常见的问题,「学生不想写」和「抄袭」分别名排名第二、三。功课太多,没有时间写,许多中学生变成「到学校再抄同学的,而且有时候标准答案就在后面。」中学生用「消极抵制」面对他们不喜欢的功课,已成为教师心目中最严重的「功课后遗症」。

发现三:安亲班等于「代做功课股份有限公司」? 

因应双薪家庭、职业妇女的照顾需求,近六成国中小学生上补习班和安亲班,尤其在都会地区。安亲班已经取代家庭,成为小学生完成功课的「第一现场」。 

调查中,尽管七成四学生表示安亲班老师「从来不会」帮忙完成功课,近九成的国小老师却表示,安亲班、补习班老师「总是」或「经常」协助学生完成功课。 

安亲班老师一个人要指导十几个不同年级、不同校孩子的功课,有时候,为了「效率」,会代劳功课。

一位师大学生暑假在安亲班打工,结果发现在开学前最忙。因为有很多暑假作业是要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父母没时间、安亲班为安全问题也无法带全班去,只好由安亲班老师上网搜寻资料,剪剪贴贴,替孩子完成。 

近来小学流行探索式功课,强调开放式成果。更有安亲班老板跑去附近小学抗议,请老师「不要再出太有创意、好玩的功课了,因为安亲班老师做不完!」 

更有趣的是,七成五的国小老师,曾经直接和安亲班老师沟通学生的功课。因为安亲班老师比家长还了解孩子的功课、学习内容,并且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方式。安亲班已经取代家长的功能。彰化民生国小老师马君宜有一次跟家长说,孩子的数学要注意一下,家长回答,「好,我马上去跟安亲班老师说!」 

有时,甚至为功课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安亲班为了满足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托付,在学生好不容易完成学校功课后,再安排复习、预习、更多的评量卷。「有的安亲班老师很凶、甚至会打人,孩子害怕,就会先写安亲班的功课,反而没时间写学校功课,」多位小学老师不讳言。 

发现四:只有不到五成的国中生,能在睡觉前写完功课 

针对国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只有四成八的国中生,能在每天睡觉前写完功课。「班上半数以上孩子都补全科,每天补到八、九点。有时考不好,还被留下特别辅导到十一点!功课能写完就谢天谢地了,完全不会再有自己学到、学会了那种成就感,」新竹光华国中生物老师简志祥很感慨。 

为功课、准备考试而睡眠不足更是常见。近四成国中生,晚上十一点以后才睡觉,每十个国中生就有一人熬夜,凌晨十二点以后才入眠。 

研究显示,睡眠的质和量同等重要。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艾维?索丹的最新研究指出,从生理发展角度来看,人的大脑到二十一岁为止,都处于发育成熟阶段,而且多半是在睡眠中进行。正值成长期的学童,每天至少要睡饱九小时以上。每天晚睡一小时的学童,认知发展会比同龄孩子落后两年,降低学业表现、情绪管理,并造成过胖、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青少年长时间睡眠不足,也有可能引发情绪暴躁、忧郁、酗酒等问题。 

过量的功课,影响到孩子的睡眠和健康。根据调查,近四成的家长觉得孩子的睡眠不足;超过五成的家长,觉得孩子的运动量不够)。 

回归学习的原点 

「为什么我们大人一天上了八小时的班,回到家都不想再谈公事,而孩子们在学校待了八小时之后,回家还得继续写功课『学习知识』? 

为什么孩子们下课后不能单纯的只是做个孩子,玩玩具、看书、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

为什么从古至今,每个孩子都不喜欢家庭作业,却从来没有人想过,家庭作业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在《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的推荐序文中,知名部落客、亲职教育作家陈安仪,重新提醒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为什么要有家庭作业?如何才能出一份有助学习、适量适性的好功课?正如《回家功课的迷思》一书作者艾菲.柯恩(Alfie Kohn)所说:我们欠所有的孩子一个以真相、以合理为基础的家庭作业政策。 

三月中旬,云林县政府创下台湾首例,宣布四月四号儿童节三天连续假期一律不出功课,台中市与台北市政府也随之跟进。背后的考量就是「学习不限于书本、功课,丰盛的童年和亲密的亲子关系,也同样不可或缺。」功课虽小,影响却很大。要改变功课,必须改变我们对学习的看法。也许,云林的这一小步,会变成台湾孩子学习成就上的一大步。

机械式的纸笔练习,要求的只是标准答案,也造成敷衍的学习习惯。针对教师的调查发现,国中老师认为国中生写功课最常见的问题,「学生不想写」和「抄袭」分别名排名第二、三。功课太多,没有时间写,许多中学生变成「到学校再抄同学的,而且有时候标准答案就在后面。」中学生用「消极抵制」面对他们不喜欢的功课,已成为教师心目中最严重的「功课后遗症」。

功课愈多愈好?写愈多愈有助于学习?《亲子天下》的调查结果和专家看法一致:抄抄写写反而容易养成被动的学习习惯。要改变功课,必须改变对学习的看法。  

几个关于功课的画面,或许会令你感同身受:

诚诚刚上小一时,写功课速度非常慢,老师要求很严格,每一笔划若写得不好,都会被老师挑出来改正。诚诚压力很大,每一个字都用橡皮擦,来回擦到本子都破了。爸妈的耐心被用尽,常常到睡前还有一大堆功课没写完,要他去睡觉,他就大哭……。 

四年级的小梅数学算不出来。要下班回家的妈妈帮忙,妈妈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讲了一遍,但是小梅哭丧着脸说,「老师不是这样教的!」任凭妈妈说破嘴,数学有很多不同解法,但不影响答案,小梅就是坚持。结果,母女大吵一架。小梅妈妈想:是不是该把孩子送安亲班,才可以享受和谐的亲子关系? 

小文五年级时,常为写功课神经紧绷,会连续打嗝两个小时。有一次,拿回来一张一百个字音字形的学习单,很多字连字典都查不到。当老师的妈妈上网帮忙查。结果功课发回来,小文还抱怨:「人家妈妈不是老师,都拿一百分,你是老师还只拿七十分!?」 

这些个案并非少数。根据《亲子天下》针对国中小家长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同意,回家功课会影响亲子关系。近五成的家长,曾经为孩子的回家作业感到困扰。过半数的家长,曾经因为回家功课跟孩子发生冲突。超过六成的家长,在意老师给的回家功课成绩。 

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功课,不知不觉中牵动着家长的神经,影响数百万家庭的生活节奏。家庭生活变成「做完功课后的剩余时间」,亲子互动也总是从「今天功课写完没?」的对话开始。功课成为学生的义务、家长的责任、老师的绩效。社会隐然呈现「功课愈多愈好」的价值观。彰化市民生国小校长利明盛曾经接到家长的电话,抱怨某某老师「功课出得太少,孩子三十分钟就做完了,整个晚上都闲闲没事做!」利明盛反问:「那很好啊,你跟孩子可以一起做什么吗?」家长却不知如何回应。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吴丽君,从比较教育的角度,看到农业社会对功课的影响。「功课是今天出,明天要回来,好像农夫每天都要去巡田,每天都得做的事,很密集,不能疏忽,」她形容。「而西方国家的功课,像专题(project),给孩子比较大的空间,是放牧文化下的习惯。」

 再加上儒家文化中「勤有功,嬉无益」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功课更是非做不可。「因此每天都要有功课,周末不能少,寒暑假更不能荒废,最好开学第一周再来个复习考,让孩子整个假期都得想着功课,不能放心去玩,」吴丽君说出大人的心态。

学生、家长、老师,都在这个恶性循环中叫苦连天,却逆来顺受的忍耐着,很少人思考:究竟这一切辛苦,所为何来? 

回家作业的迷思 

调查显示,多数家长或老师,都认为写功课有助于提升学习动机、提高考试成绩,与增强自我管理、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与纪律。近二十年来,随着学习领域愈来愈多元(除了学科,还有才艺);正式学习的年段也往下延伸,人们开始给予愈来愈年幼的儿童,愈来愈多的家庭功课。却很少人探究,功课真的达成了「假想」中的美好目标吗? 

《亲子天下》针对小四到国二的学生和老师调查,却发现功课背后衍生的问题与矛盾,让我们的孩子离美好的学习目标,愈来愈远。 

发现一:写功课,无助于增强学习动机;学生愈写愈不喜欢学习 

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老师认为??学生不喜欢写功课。学生年龄愈大,愈不喜欢写功课。小学只有四成一的学生不喜欢写功课,但到了国中,不喜欢的比例接近七成。做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年龄愈大,愈不同意「写回家功课让你更喜欢上课或学习」。 

美国、英国、澳洲的中小学学区,都有清楚的「功课政策」,明订功课是课程的延伸,有承上接下的桥梁功能。功课的目的,除了复习、预习,还应提升孩子的学习欲望。但在仍被考试主导的台湾大人小孩心目中,写功课只「对提升考试成绩有帮助」。难怪很多孩子「想到功课就想到考试」、「只想赶快做完,就可以做喜欢的事」。 

千篇一律、制式的功课类型,以及有时候「排山倒海」的功课量,让孩子对功课与学习倒尽胃口。调查也显示,近四成的家长,必须用「物质奖赏」鼓励孩子完成回家作业。功课是「不得不完成」、「必须藉由其他诱因」才得以引诱完成的被动学习历程。 

成大教育研究教授程炳林分析,如果希望孩子拥有自主学习动机,外在环境需要满足三个需求:一为胜任感,要比孩子会的多一点点挑战性;二为自主感,孩子有权做一些决定,例如有三样功课可以自己挑;三为联系感,要与周遭人有互动联系。但是「抄抄写写的功课,生字抄两三行,对孩子没有挑战性,只是时间问题,也不需要跟周遭联系,自己写完就好,因此不能满足自主动机的需求,孩子当然不愿意自主去做,」程炳林表示。 

国外研究也显示,功课多不一定对学习有帮助。根据美国杜克大学教育和心理系教授哈理斯?库柏(Harris Cooper)的研究,理想的写功课时间等于年级数乘以十(分钟),也就是小四学生每天写功课时间最多四十分钟,依此类推。然而这个时间一旦超过最高上限,「投资报酬率」便呈现递减现象。例如,国中生若每天花超过九十分钟、高中生超过两个小时写功课,对学习与成绩都没有明显的增进效益。多次参与国际阅读素养研究的中央大学教授柯华葳也发现,学生的阅读后的作业量,与阅读成绩不成正比。 

但台湾中小学生的功课量与写功课的时间,明显超过国际研究的合理上限。对于功课的讨论也还只单薄的停留在「数量」上的争议与调整。 

发现二:乏味的功课类型,增强学生的「抄袭」动机 

台湾中小学生的功课,量很多,种类却很单一。台湾父母常用「字写好没?」,来询问孩子是否完成功课,正反映常民文化对「功课等于抄抄写写」的印象和了解。 

不论学生或老师调查都显示,强调精熟与反覆练习、容易批改的作业,如字词抄写练习、讲义、习作、测验卷,都是最常出现的功课类型。老师最喜欢出的功课,如只写不教的日记、作文、心得,以及反覆抄写的练习、讲义、习作,则是学生最讨厌功课类型。 

汉字的字形和笔顺困难且复杂,反覆练习有其必要,但是反覆练习到几次才合宜?「练十次已到八成,练一百次只到八成二,这是程度问题;就像做一百题测验题,已经不是教他概念,而是训练应考技巧,」师大人类发展及家庭系副教授林如萍说。 

综观当前国中小学功课的主流,不仅国文科反覆抄写、背诵练习,其他科目也多半是反覆纸笔练习。讲义、测验卷都是选择、填充、计算,几乎都是封闭性问题。透过功课,发展进一步理解、应用、分析、评估、设计等高层次能力完全没被开发。

熟能生巧的大量练习会形成习惯,例如网球挥拍的动作或投篮命中率,是一种不需要动脑筋的反射动作,但不会创造理解。而学习是知识、体验、反思不断的反刍过程。缺乏理解,使用和应用技巧的能力就非常有限。认知心理学家威廉?布朗乃尔(William Brownell)说,「如果一个人想要有成功的量化思考,他需要的是大量的意义,不是大量的『习惯性反应』。」布朗乃尔认为,「练习不会发展出意义,反覆背诵不会带来理解。」 

抄抄写写,造成被动的学习习惯。「抄了三十分钟,不能专心,家长催,孩子就痛苦拖延,影响学习兴趣,愈写愈靠近本子,影响视力,写不好就擦掉,这样的学习怎么会快乐?家中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讲第十次时,亲子都丧失耐性,写功课变成挫折,」曾是国小老师、现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的叶兴华指出。 

调查也发现,应该要多元有趣的「专题报告」类型作业,却排名国小学生最讨厌的作业类型第三名。叶兴华指出,在国小阶段常出现的「探索式」作业或「亲子」作业,原本立意良好,要打破传统制式、只求标准答案的功课模式,但有时却因为老师没有做好事前的方法指导,反而造成家长困扰。「探索式作业不是丢给你自己去学,而是之前有很多的指导,告诉你很多路径、方法,你自己可以试试看,」叶兴华说。但很多老师没有教方法,孩子要摸索很久,家长也会产生「到底在考学生,还是在考家长」的疑问。 

机械式的纸笔练习,要求的只是标准答案,也造成敷衍的学习习惯。针对教师的调查发现,国中老师认为国中生写功课最常见的问题,「学生不想写」和「抄袭」分别名排名第二、三。功课太多,没有时间写,许多中学生变成「到学校再抄同学的,而且有时候标准答案就在后面。」中学生用「消极抵制」面对他们不喜欢的功课,已成为教师心目中最严重的「功课后遗症」。 

发现三:安亲班等于「代做功课股份有限公司」?

 因应双薪家庭、职业妇女的照顾需求,近六成国中小学生上补习班和安亲班,尤其在都会地区。安亲班已经取代家庭,成为小学生完成功课的「第一现场」。 

调查中,尽管七成四学生表示安亲班老师「从来不会」帮忙完成功课,近九成的国小老师却表示,安亲班、补习班老师「总是」或「经常」协助学生完成功课。 

安亲班老师一个人要指导十几个不同年级、不同校孩子的功课,有时候,为了「效率」,会代劳功课。

一位师大学生暑假在安亲班打工,结果发现在开学前最忙。因为有很多暑假作业是要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父母没时间、安亲班为安全问题也无法带全班去,只好由安亲班老师上网搜寻资料,剪剪贴贴,替孩子完成。

 近来小学流行探索式功课,强调开放式成果。更有安亲班老板跑去附近小学抗议,请老师「不要再出太有创意、好玩的功课了,因为安亲班老师做不完!」

 更有趣的是,七成五的国小老师,曾经直接和安亲班老师沟通学生的功课。因为安亲班老师比家长还了解孩子的功课、学习内容,并且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方式。安亲班已经取代家长的功能。彰化民生国小老师马君宜有一次跟家长说,孩子的数学要注意一下,家长回答,「好,我马上去跟安亲班老师说!」 

有时,甚至为功课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安亲班为了满足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托付,在学生好不容易完成学校功课后,再安排复习、预习、更多的评量卷。「有的安亲班老师很凶、甚至会打人,孩子害怕,就会先写安亲班的功课,反而没时间写学校功课,」多位小学老师不讳言。

 发现四:只有不到五成的国中生,能在睡觉前写完功课

 针对国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只有四成八的国中生,能在每天睡觉前写完功课。「班上半数以上孩子都补全科,每天补到八、九点。有时考不好,还被留下特别辅导到十一点!功课能写完就谢天谢地了,完全不会再有自己学到、学会了那种成就感,」新竹光华国中生物老师简志祥很感慨。

 为功课、准备考试而睡眠不足更是常见。近四成国中生,晚上十一点以后才睡觉,每十个国中生就有一人熬夜,凌晨十二点以后才入眠。

 研究显示,睡眠的质和量同等重要。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艾维?索丹的最新研究指出,从生理发展角度来看,人的大脑到二十一岁为止,都处于发育成熟阶段,而且多半是在睡眠中进行。正值成长期的学童,每天至少要睡饱九小时以上。每天晚睡一小时的学童,认知发展会比同龄孩子落后两年,降低学业表现、情绪管理,并造成过胖、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青少年长时间睡眠不足,也有可能引发情绪暴躁、忧郁、酗酒等问题。

 过量的功课,影响到孩子的睡眠和健康。根据调查,近四成的家长觉得孩子的睡眠不足;超过五成的家长,觉得孩子的运动量不够)。

 回归学习的原点

 「为什么我们大人一天上了八小时的班,回到家都不想再谈公事,而孩子们在学校待了八小时之后,回家还得继续写功课『学习知识』?

 为什么孩子们下课后不能单纯的只是做个孩子,玩玩具、看书、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

为什么从古至今,每个孩子都不喜欢家庭作业,却从来没有人想过,家庭作业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在《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的推荐序文中,知名部落客、亲职教育作家陈安仪,重新提醒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为什么要有家庭作业?如何才能出一份有助学习、适量适性的好功课?正如《回家功课的迷思》一书作者艾菲.柯恩(Alfie Kohn)所说:我们欠所有的孩子一个以真相、以合理为基础的家庭作业政策。

 三月中旬,云林县政府创下台湾首例,宣布四月四号儿童节三天连续假期一律不出功课,台中市与台北市政府也随之跟进。背后的考量就是「学习不限于书本、功课,丰盛的童年和亲密的亲子关系,也同样不可或缺。」功课虽小,影响却很大。要改变功课,必须改变我们对学习的看法。也许,云林的这一小步,会变成台湾孩子学习成就上的一大步。


发现三:安亲班等于「代做功课股份有限公司」?

因应双薪家庭、职业妇女的照顾需求,近六成国中小学生上补习班和安亲班,尤其在都会地区。安亲班已经取代家庭,成为小学生完成功课的「第一现场」。


调查中,尽管七成四学生表示安亲班老师「从来不会」帮忙完成功课,近九成的国小老师却表示,安亲班、补习班老师「总是」或「经常」协助学生完成功课。


安亲班老师一个人要指导十几个不同年级、不同校孩子的功课,有时候,为了「效率」,会代劳功课。

一位师大学生暑假在安亲班打工,结果发现在开学前最忙。因为有很多暑假作业是要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父母没时间、安亲班为安全问题也无法带全班去,只好由安亲班老师上网搜寻资料,剪剪贴贴,替孩子完成。


近来小学流行探索式功课,强调开放式成果。更有安亲班老板跑去附近小学抗议,请老师「不要再出太有创意、好玩的功课了,因为安亲班老师做不完!」



更有趣的是,七成五的国小老师,曾经直接和安亲班老师沟通学生的功课。因为安亲班老师比家长还了解孩子的功课、学习内容,并且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方式。安亲班已经取代家长的功能。彰化民生国小老师马君宜有一次跟家长说,孩子的数学要注意一下,家长回答,「好,我马上去跟安亲班老师说!」


有时,甚至为功课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安亲班为了满足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托付,在学生好不容易完成学校功课后,再安排复习、预习、更多的评量卷。「有的安亲班老师很凶、甚至会打人,孩子害怕,就会先写安亲班的功课,反而没时间写学校功课,」多位小学老师不讳言。


发现四:只有不到五成的国中生,能在睡觉前写完功课


针对国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只有四成八的国中生,能在每天睡觉前写完功课。「班上半数以上孩子都补全科,每天补到八、九点。有时考不好,还被留下特别辅导到十一点!功课能写完就谢天谢地了,完全不会再有自己学到、学会了那种成就感,」新竹光华国中生物老师简志祥很感慨。


为功课、准备考试而睡眠不足更是常见。近四成国中生,晚上十一点以后才睡觉,每十个国中生就有一人熬夜,凌晨十二点以后才入眠。


研究显示,睡眠的质和量同等重要。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艾维?索丹的最新研究指出,从生理发展角度来看,人的大脑到二十一岁为止,都处于发育成熟阶段,而且多半是在睡眠中进行。正值成长期的学童,每天至少要睡饱九小时以上。每天晚睡一小时的学童,认知发展会比同龄孩子落后两年,降低学业表现、情绪管理,并造成过胖、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青少年长时间睡眠不足,也有可能引发情绪暴躁、忧郁、酗酒等问题。


过量的功课,影响到孩子的睡眠和健康。根据调查,近四成的家长觉得孩子的睡眠不足;超过五成的家长,觉得孩子的运动量不够)。


回归学习的原点


「为什么我们大人一天上了八小时的班,回到家都不想再谈公事,而孩子们在学校待了八小时之后,回家还得继续写功课『学习知识』?


为什么孩子们下课后不能单纯的只是做个孩子,玩玩具、看书、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

为什么从古至今,每个孩子都不喜欢家庭作业,却从来没有人想过,家庭作业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在《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的推荐序文中,知名部落客、亲职教育作家陈安仪,重新提醒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为什么要有家庭作业?如何才能出一份有助学习、适量适性的好功课?正如《回家功课的迷思》一书作者艾菲.柯恩(Alfie Kohn)所说:我们欠所有的孩子一个以真相、以合理为基础的家庭作业政策。


三月中旬,云林县政府创下台湾首例,宣布四月四号儿童节三天连续假期一律不出功课,台中市与台北市政府也随之跟进。背后的考量就是「学习不限于书本、功课,丰盛的童年和亲密的亲子关系,也同样不可或缺。」功课虽小,影响却很大。要改变功课,必须改变我们对学习的看法。也许,云林的这一小步,会变成台湾孩子学习成就上的一大步。

功课愈多愈好?写愈多愈有助于学习?《亲子天下》的调查结果和专家看法一致:抄抄写写反而容易养成被动的学习习惯。要改变功课,必须改变对学习的看法。

 

 

几个关于功课的画面,或许会令你感同身受:

诚诚刚上小一时,写功课速度非常慢,老师要求很严格,每一笔划若写得不好,都会被老师挑出来改正。诚诚压力很大,每一个字都用橡皮擦,来回擦到本子都破了。爸妈的耐心被用尽,常常到睡前还有一大堆功课没写完,要他去睡觉,他就大哭……。

 

四年级的小梅数学算不出来。要下班回家的妈妈帮忙,妈妈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讲了一遍,但是小梅哭丧着脸说,「老师不是这样教的!」任凭妈妈说破嘴,数学有很多不同解法,但不影响答案,小梅就是坚持。结果,母女大吵一架。小梅妈妈想:是不是该把孩子送安亲班,才可以享受和谐的亲子关系?

 

小文五年级时,常为写功课神经紧绷,会连续打嗝两个小时。有一次,拿回来一张一百个字音字形的学习单,很多字连字典都查不到。当老师的妈妈上网帮忙查。结果功课发回来,小文还抱怨:「人家妈妈不是老师,都拿一百分,你是老师还只拿七十分!?」

 

这些个案并非少数。根据《亲子天下》针对国中小家长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同意,回家功课会影响亲子关系。近五成的家长,曾经为孩子的回家作业感到困扰。过半数的家长,曾经因为回家功课跟孩子发生冲突。超过六成的家长,在意老师给的回家功课成绩。

 

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功课,不知不觉中牵动着家长的神经,影响数百万家庭的生活节奏。家庭生活变成「做完功课后的剩余时间」,亲子互动也总是从「今天功课写完没?」的对话开始。功课成为学生的义务、家长的责任、老师的绩效。社会隐然呈现「功课愈多愈好」的价值观。彰化市民生国小校长利明盛曾经接到家长的电话,抱怨某某老师「功课出得太少,孩子三十分钟就做完了,整个晚上都闲闲没事做!」利明盛反问:「那很好啊,你跟孩子可以一起做什么吗?」家长却不知如何回应。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吴丽君,从比较教育的角度,看到农业社会对功课的影响。「功课是今天出,明天要回来,好像农夫每天都要去巡田,每天都得做的事,很密集,不能疏忽,」她形容。「而西方国家的功课,像专题(project),给孩子比较大的空间,是放牧文化下的习惯。」

 

再加上儒家文化中「勤有功,嬉无益」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功课更是非做不可。「因此每天都要有功课,周末不能少,寒暑假更不能荒废,最好开学第一周再来个复习考,让孩子整个假期都得想着功课,不能放心去玩,」吴丽君说出大人的心态。

 

学生、家长、老师,都在这个恶性循环中叫苦连天,却逆来顺受的忍耐着,很少人思考:究竟这一切辛苦,所为何来?

 

回家作业的迷思

 

调查显示,多数家长或老师,都认为写功课有助于提升学习动机、提高考试成绩,与增强自我管理、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与纪律。近二十年来,随着学习领域愈来愈多元(除了学科,还有才艺);正式学习的年段也往下延伸,人们开始给予愈来愈年幼的儿童,愈来愈多的家庭功课。却很少人探究,功课真的达成了「假想」中的美好目标吗?

 

《亲子天下》针对小四到国二的学生和老师调查,却发现功课背后衍生的问题与矛盾,让我们的孩子离美好的学习目标,愈来愈远。

 

发现一:写功课,无助于增强学习动机;学生愈写愈不喜欢学习

 

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老师认为??学生不喜欢写功课。学生年龄愈大,愈不喜欢写功课。小学只有四成一的学生不喜欢写功课,但到了国中,不喜欢的比例接近七成。做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年龄愈大,愈不同意「写回家功课让你更喜欢上课或学习」。

 

美国、英国、澳洲的中小学学区,都有清楚的「功课政策」,明订功课是课程的延伸,有承上接下的桥梁功能。功课的目的,除了复习、预习,还应提升孩子的学习欲望。但在仍被考试主导的台湾大人小孩心目中,写功课只「对提升考试成绩有帮助」。难怪很多孩子「想到功课就想到考试」、「只想赶快做完,就可以做喜欢的事」。

 

千篇一律、制式的功课类型,以及有时候「排山倒海」的功课量,让孩子对功课与学习倒尽胃口。调查也显示,近四成的家长,必须用「物质奖赏」鼓励孩子完成回家作业。功课是「不得不完成」、「必须藉由其他诱因」才得以引诱完成的被动学习历程。

 

成大教育研究教授程炳林分析,如果希望孩子拥有自主学习动机,外在环境需要满足三个需求:一为胜任感,要比孩子会的多一点点挑战性;二为自主感,孩子有权做一些决定,例如有三样功课可以自己挑;三为联系感,要与周遭人有互动联系。但是「抄抄写写的功课,生字抄两三行,对孩子没有挑战性,只是时间问题,也不需要跟周遭联系,自己写完就好,因此不能满足自主动机的需求,孩子当然不愿意自主去做,」程炳林表示。

 

国外研究也显示,功课多不一定对学习有帮助。根据美国杜克大学教育和心理系教授哈理斯?库柏(Harris Cooper)的研究,理想的写功课时间等于年级数乘以十(分钟),也就是小四学生每天写功课时间最多四十分钟,依此类推。然而这个时间一旦超过最高上限,「投资报酬率」便呈现递减现象。例如,国中生若每天花超过九十分钟、高中生超过两个小时写功课,对学习与成绩都没有明显的增进效益。多次参与国际阅读素养研究的中央大学教授柯华葳也发现,学生的阅读后的作业量,与阅读成绩不成正比。

 

但台湾中小学生的功课量与写功课的时间,明显超过国际研究的合理上限。对于功课的讨论也还只单薄的停留在「数量」上的争议与调整。

 

发现二:乏味的功课类型,增强学生的「抄袭」动机

 

台湾中小学生的功课,量很多,种类却很单一。台湾父母常用「字写好没?」,来询问孩子是否完成功课,正反映常民文化对「功课等于抄抄写写」的印象和了解。

 

不论学生或老师调查都显示,强调精熟与反覆练习、容易批改的作业,如字词抄写练习、讲义、习作、测验卷,都是最常出现的功课类型。老师最喜欢出的功课,如只写不教的日记、作文、心得,以及反覆抄写的练习、讲义、习作,则是学生最讨厌功课类型。

 

汉字的字形和笔顺困难且复杂,反覆练习有其必要,但是反覆练习到几次才合宜?「练十次已到八成,练一百次只到八成二,这是程度问题;就像做一百题测验题,已经不是教他概念,而是训练应考技巧,」师大人类发展及家庭系副教授林如萍说。

 

综观当前国中小学功课的主流,不仅国文科反覆抄写、背诵练习,其他科目也多半是反覆纸笔练习。讲义、测验卷都是选择、填充、计算,几乎都是封闭性问题。透过功课,发展进一步理解、应用、分析、评估、设计等高层次能力完全没被开发。

 

熟能生巧的大量练习会形成习惯,例如网球挥拍的动作或投篮命中率,是一种不需要动脑筋的反射动作,但不会创造理解。而学习是知识、体验、反思不断的反刍过程。缺乏理解,使用和应用技巧的能力就非常有限。认知心理学家威廉?布朗乃尔(William Brownell)说,「如果一个人想要有成功的量化思考,他需要的是大量的意义,不是大量的『习惯性反应』。」布朗乃尔认为,「练习不会发展出意义,反覆背诵不会带来理解。」

 

抄抄写写,造成被动的学习习惯。「抄了三十分钟,不能专心,家长催,孩子就痛苦拖延,影响学习兴趣,愈写愈靠近本子,影响视力,写不好就擦掉,这样的学习怎么会快乐?家中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讲第十次时,亲子都丧失耐性,写功课变成挫折,」曾是国小老师、现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的叶兴华指出。

 

调查也发现,应该要多元有趣的「专题报告」类型作业,却排名国小学生最讨厌的作业类型第三名。叶兴华指出,在国小阶段常出现的「探索式」作业或「亲子」作业,原本立意良好,要打破传统制式、只求标准答案的功课模式,但有时却因为老师没有做好事前的方法指导,反而造成家长困扰。「探索式作业不是丢给你自己去学,而是之前有很多的指导,告诉你很多路径、方法,你自己可以试试看,」叶兴华说。但很多老师没有教方法,孩子要摸索很久,家长也会产生「到底在考学生,还是在考家长」的疑问。

 

机械式的纸笔练习,要求的只是标准答案,也造成敷衍的学习习惯。针对教师的调查发现,国中老师认为国中生写功课最常见的问题,「学生不想写」和「抄袭」分别名排名第二、三。功课太多,没有时间写,许多中学生变成「到学校再抄同学的,而且有时候标准答案就在后面。」中学生用「消极抵制」面对他们不喜欢的功课,已成为教师心目中最严重的「功课后遗症」。

 

发现三:安亲班等于「代做功课股份有限公司」?

 

因应双薪家庭、职业妇女的照顾需求,近六成国中小学生上补习班和安亲班,尤其在都会地区。安亲班已经取代家庭,成为小学生完成功课的「第一现场」。

 

调查中,尽管七成四学生表示安亲班老师「从来不会」帮忙完成功课,近九成的国小老师却表示,安亲班、补习班老师「总是」或「经常」协助学生完成功课。

 

安亲班老师一个人要指导十几个不同年级、不同校孩子的功课,有时候,为了「效率」,会代劳功课。

一位师大学生暑假在安亲班打工,结果发现在开学前最忙。因为有很多暑假作业是要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父母没时间、安亲班为安全问题也无法带全班去,只好由安亲班老师上网搜寻资料,剪剪贴贴,替孩子完成。

 

近来小学流行探索式功课,强调开放式成果。更有安亲班老板跑去附近小学抗议,请老师「不要再出太有创意、好玩的功课了,因为安亲班老师做不完!」

 

更有趣的是,七成五的国小老师,曾经直接和安亲班老师沟通学生的功课。因为安亲班老师比家长还了解孩子的功课、学习内容,并且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方式。安亲班已经取代家长的功能。彰化民生国小老师马君宜有一次跟家长说,孩子的数学要注意一下,家长回答,「好,我马上去跟安亲班老师说!」

 

有时,甚至为功课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安亲班为了满足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托付,在学生好不容易完成学校功课后,再安排复习、预习、更多的评量卷。「有的安亲班老师很凶、甚至会打人,孩子害怕,就会先写安亲班的功课,反而没时间写学校功课,」多位小学老师不讳言。

 

发现四:只有不到五成的国中生,能在睡觉前写完功课

 

针对国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只有四成八的国中生,能在每天睡觉前写完功课。「班上半数以上孩子都补全科,每天补到八、九点。有时考不好,还被留下特别辅导到十一点!功课能写完就谢天谢地了,完全不会再有自己学到、学会了那种成就感,」新竹光华国中生物老师简志祥很感慨。

 

为功课、准备考试而睡眠不足更是常见。近四成国中生,晚上十一点以后才睡觉,每十个国中生就有一人熬夜,凌晨十二点以后才入眠。

 

研究显示,睡眠的质和量同等重要。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艾维?索丹的最新研究指出,从生理发展角度来看,人的大脑到二十一岁为止,都处于发育成熟阶段,而且多半是在睡眠中进行。正值成长期的学童,每天至少要睡饱九小时以上。每天晚睡一小时的学童,认知发展会比同龄孩子落后两年,降低学业表现、情绪管理,并造成过胖、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青少年长时间睡眠不足,也有可能引发情绪暴躁、忧郁、酗酒等问题。

 

过量的功课,影响到孩子的睡眠和健康。根据调查,近四成的家长觉得孩子的睡眠不足;超过五成的家长,觉得孩子的运动量不够)。

 

回归学习的原点

 

「为什么我们大人一天上了八小时的班,回到家都不想再谈公事,而孩子们在学校待了八小时之后,回家还得继续写功课『学习知识』?

 

为什么孩子们下课后不能单纯的只是做个孩子,玩玩具、看书、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

为什么从古至今,每个孩子都不喜欢家庭作业,却从来没有人想过,家庭作业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在《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的推荐序文中,知名部落客、亲职教育作家陈安仪,重新提醒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为什么要有家庭作业?如何才能出一份有助学习、适量适性的好功课?正如《回家功课的迷思》一书作者艾菲.柯恩(Alfie Kohn)所说:我们欠所有的孩子一个以真相、以合理为基础的家庭作业政策。

 

三月中旬,云林县政府创下台湾首例,宣布四月四号儿童节三天连续假期一律不出功课,台中市与台北市政府也随之跟进。背后的考量就是「学习不限于书本、功课,丰盛的童年和亲密的亲子关系,也同样不可或缺。」功课虽小,影响却很大。要改变功课,必须改变我们对学习的看法。也许,云林的这一小步,会变成台湾孩子学习成就上的一大步。

功课愈多愈好?写愈多愈有助于学习?《亲子天下》的调查结果和专家看法一致:抄抄写写反而容易养成被动的学习习惯。要改变功课,必须改变对学习的看法。

 

 

几个关于功课的画面,或许会令你感同身受:

诚诚刚上小一时,写功课速度非常慢,老师要求很严格,每一笔划若写得不好,都会被老师挑出来改正。诚诚压力很大,每一个字都用橡皮擦,来回擦到本子都破了。爸妈的耐心被用尽,常常到睡前还有一大堆功课没写完,要他去睡觉,他就大哭……。

 

四年级的小梅数学算不出来。要下班回家的妈妈帮忙,妈妈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讲了一遍,但是小梅哭丧着脸说,「老师不是这样教的!」任凭妈妈说破嘴,数学有很多不同解法,但不影响答案,小梅就是坚持。结果,母女大吵一架。小梅妈妈想:是不是该把孩子送安亲班,才可以享受和谐的亲子关系?

 

小文五年级时,常为写功课神经紧绷,会连续打嗝两个小时。有一次,拿回来一张一百个字音字形的学习单,很多字连字典都查不到。当老师的妈妈上网帮忙查。结果功课发回来,小文还抱怨:「人家妈妈不是老师,都拿一百分,你是老师还只拿七十分!?」

 

这些个案并非少数。根据《亲子天下》针对国中小家长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同意,回家功课会影响亲子关系。近五成的家长,曾经为孩子的回家作业感到困扰。过半数的家长,曾经因为回家功课跟孩子发生冲突。超过六成的家长,在意老师给的回家功课成绩。

 

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功课,不知不觉中牵动着家长的神经,影响数百万家庭的生活节奏。家庭生活变成「做完功课后的剩余时间」,亲子互动也总是从「今天功课写完没?」的对话开始。功课成为学生的义务、家长的责任、老师的绩效。社会隐然呈现「功课愈多愈好」的价值观。彰化市民生国小校长利明盛曾经接到家长的电话,抱怨某某老师「功课出得太少,孩子三十分钟就做完了,整个晚上都闲闲没事做!」利明盛反问:「那很好啊,你跟孩子可以一起做什么吗?」家长却不知如何回应。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吴丽君,从比较教育的角度,看到农业社会对功课的影响。「功课是今天出,明天要回来,好像农夫每天都要去巡田,每天都得做的事,很密集,不能疏忽,」她形容。「而西方国家的功课,像专题(project),给孩子比较大的空间,是放牧文化下的习惯。」

 

再加上儒家文化中「勤有功,嬉无益」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功课更是非做不可。「因此每天都要有功课,周末不能少,寒暑假更不能荒废,最好开学第一周再来个复习考,让孩子整个假期都得想着功课,不能放心去玩,」吴丽君说出大人的心态。

 

学生、家长、老师,都在这个恶性循环中叫苦连天,却逆来顺受的忍耐着,很少人思考:究竟这一切辛苦,所为何来?

 

回家作业的迷思

 

调查显示,多数家长或老师,都认为写功课有助于提升学习动机、提高考试成绩,与增强自我管理、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与纪律。近二十年来,随着学习领域愈来愈多元(除了学科,还有才艺);正式学习的年段也往下延伸,人们开始给予愈来愈年幼的儿童,愈来愈多的家庭功课。却很少人探究,功课真的达成了「假想」中的美好目标吗?

 

《亲子天下》针对小四到国二的学生和老师调查,却发现功课背后衍生的问题与矛盾,让我们的孩子离美好的学习目标,愈来愈远。

 

发现一:写功课,无助于增强学习动机;学生愈写愈不喜欢学习

 

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老师认为??学生不喜欢写功课。学生年龄愈大,愈不喜欢写功课。小学只有四成一的学生不喜欢写功课,但到了国中,不喜欢的比例接近七成。做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年龄愈大,愈不同意「写回家功课让你更喜欢上课或学习」。

 

美国、英国、澳洲的中小学学区,都有清楚的「功课政策」,明订功课是课程的延伸,有承上接下的桥梁功能。功课的目的,除了复习、预习,还应提升孩子的学习欲望。但在仍被考试主导的台湾大人小孩心目中,写功课只「对提升考试成绩有帮助」。难怪很多孩子「想到功课就想到考试」、「只想赶快做完,就可以做喜欢的事」。

 

千篇一律、制式的功课类型,以及有时候「排山倒海」的功课量,让孩子对功课与学习倒尽胃口。调查也显示,近四成的家长,必须用「物质奖赏」鼓励孩子完成回家作业。功课是「不得不完成」、「必须藉由其他诱因」才得以引诱完成的被动学习历程。

 

成大教育研究教授程炳林分析,如果希望孩子拥有自主学习动机,外在环境需要满足三个需求:一为胜任感,要比孩子会的多一点点挑战性;二为自主感,孩子有权做一些决定,例如有三样功课可以自己挑;三为联系感,要与周遭人有互动联系。但是「抄抄写写的功课,生字抄两三行,对孩子没有挑战性,只是时间问题,也不需要跟周遭联系,自己写完就好,因此不能满足自主动机的需求,孩子当然不愿意自主去做,」程炳林表示。

 

国外研究也显示,功课多不一定对学习有帮助。根据美国杜克大学教育和心理系教授哈理斯?库柏(Harris Cooper)的研究,理想的写功课时间等于年级数乘以十(分钟),也就是小四学生每天写功课时间最多四十分钟,依此类推。然而这个时间一旦超过最高上限,「投资报酬率」便呈现递减现象。例如,国中生若每天花超过九十分钟、高中生超过两个小时写功课,对学习与成绩都没有明显的增进效益。多次参与国际阅读素养研究的中央大学教授柯华葳也发现,学生的阅读后的作业量,与阅读成绩不成正比。

 

但台湾中小学生的功课量与写功课的时间,明显超过国际研究的合理上限。对于功课的讨论也还只单薄的停留在「数量」上的争议与调整。

 

发现二:乏味的功课类型,增强学生的「抄袭」动机

 

台湾中小学生的功课,量很多,种类却很单一。台湾父母常用「字写好没?」,来询问孩子是否完成功课,正反映常民文化对「功课等于抄抄写写」的印象和了解。

 

不论学生或老师调查都显示,强调精熟与反覆练习、容易批改的作业,如字词抄写练习、讲义、习作、测验卷,都是最常出现的功课类型。老师最喜欢出的功课,如只写不教的日记、作文、心得,以及反覆抄写的练习、讲义、习作,则是学生最讨厌功课类型。

 

汉字的字形和笔顺困难且复杂,反覆练习有其必要,但是反覆练习到几次才合宜?「练十次已到八成,练一百次只到八成二,这是程度问题;就像做一百题测验题,已经不是教他概念,而是训练应考技巧,」师大人类发展及家庭系副教授林如萍说。

 

综观当前国中小学功课的主流,不仅国文科反覆抄写、背诵练习,其他科目也多半是反覆纸笔练习。讲义、测验卷都是选择、填充、计算,几乎都是封闭性问题。透过功课,发展进一步理解、应用、分析、评估、设计等高层次能力完全没被开发。

 

熟能生巧的大量练习会形成习惯,例如网球挥拍的动作或投篮命中率,是一种不需要动脑筋的反射动作,但不会创造理解。而学习是知识、体验、反思不断的反刍过程。缺乏理解,使用和应用技巧的能力就非常有限。认知心理学家威廉?布朗乃尔(William Brownell)说,「如果一个人想要有成功的量化思考,他需要的是大量的意义,不是大量的『习惯性反应』。」布朗乃尔认为,「练习不会发展出意义,反覆背诵不会带来理解。」

 

抄抄写写,造成被动的学习习惯。「抄了三十分钟,不能专心,家长催,孩子就痛苦拖延,影响学习兴趣,愈写愈靠近本子,影响视力,写不好就擦掉,这样的学习怎么会快乐?家中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讲第十次时,亲子都丧失耐性,写功课变成挫折,」曾是国小老师、现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的叶兴华指出。

 

调查也发现,应该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烟台心理咨询中心(烟台青少年心理辅导机构)提醒:
为了保护来访者的隐私以及避免咨询冲突,请您务必提前预约咨询。
烟台心理咨询:0535-6286807
微信公众号:xinlixuepindao
心理咨询师:13181621806
心理咨询师:15053551561
QQ:876800586/78987686
地址:烟台芝罘区西南河路310号7号楼一单元3202(科信海鲜餐厅对面,建设银行路口)
机构特色:鲁东大学定点实习机构/真正以青少年儿童心理疏导为核心的心理咨询机构/烟台心理医生推荐的心理辅导机构/烟台青少年心理辅导专业机构:厌学 青春期问题 不上学 行为偏差 焦虑抑郁 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 早恋等各种
心理测试在线出结果的网站:http://www.6286807.com



我要留言
友情链接: 烟台心理咨询 中学生心理辅导 周瑾新浪博客 抑郁症强迫症心理咨询 媒体报道 心理咨询案例 烟台婚姻情感心理咨询 烟台心理医生 烟台心理咨询师 烟台青少年心理咨询 烟台育心心理咨询中心 烟台心理咨询